产业新区
宜居新区
生态新区
文化新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基础信息公开 » 政策文件 » 政府文件 » 县政府文件

惠水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惠水县深化体旅融合联动发展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11-24 10:40:00 文章字号:[] 视力保护色:
索 引 号: 000014349/2024-1640231 信息分类: 县政府文件
发布机构: 生成日期: 2024-11-24
文  号: 惠府发〔2024〕9号 是否有效:
名  称: 惠水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惠水县深化体旅融合联动发展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贵州惠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县属各国有企业:

《惠水县深化体旅融合联动发展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已经县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惠水县人民政府

                                    20241123

(此件公开发布)


惠水县深化体旅融合联动发展改革试点

实施方案

为不断加快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充分挖掘和发挥全县体育旅游资源优势,优化体育旅游消费环境,进一步加快体育旅游深度融合,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结合惠水县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惠水县建设省级体育旅游休闲基地和示范区为工作重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对现有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空间组合,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坚持“体育+文化+旅游”“旅游+文化+体育”的发展模式,促进体育与旅游、体育与康养、体育与大数据、体育+文化等产业联动发展,不断推进“文化之城、运动之城、康养之城”三城建设,把体旅融合做成各龄群人员的健康体验,用科技赋能,联动一二三产全面发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方式的向往追求。力争每年举办不少于50场体育赛事,其中国家级比赛不低于3场、省级比赛不低于5场、州县级体育比赛不低于28场、县级各体育协会自主举办赛事不低于15场。到2026年,力争引流100万人次到惠参赛、观赛、体验以及开展相关体旅融合活动,后期引流人数逐年同比增长15%,带动体育旅游综合消费1.5亿元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深入实施体旅融合设施提升行动。一是2026年争取新增户外健身步道15km,建成可承接省级赛事活动的体育综合馆和专业比赛场馆1个,新建可承接省级比赛标准游泳池1个,在百鸟河数字小镇建设可承接省级赛事的山地自行车赛道15km,可承接全国性门球比赛场地10片,承接国际性藤球比赛场馆1个。二是加快活力惠水文体服务中心建设,于2026年建设完成体育文化小镇和城镇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三是依托好花红翁金天坑景区、涟江公园、百鸟河数字小镇、咕噜云岭、濛江红石滩、好花红景区、羡塘燕子洞、岗度龙塘山、白水河、雅水槟榔湖等小景点于2025年前开发不低于2个户外房车营地和2个户外运动营地。[牵头单位: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县体育局);责任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发展改革局(县科学技术局)、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县林业局、县财政局、县水务局、县民宗局、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 、县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惠水绘新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惠水利隆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贵州涟江(集团)有限公司]

(二)深入实施体旅融合赛事牵引行动。通过优化赛事组织、完善赛事服务、强化赛事宣传等方式,持续提升赛事举办水平,持续办好和培育国际、全国、省、州级别赛事活动品牌,做好“赛事+服务业”。开展体育赛事“进街区、进商圈”活动,将赛事举办地从体育场馆扩展至具备条件的商业中心、步行街等区域,推动传统运动空间向体育消费空间转化。赛事主办方联合商圈、品牌推出赛事购物专线、专属优惠券等消费活动。大力发展“比赛日经济”,联合体育企业、专业服务机构、社交平台等市场主体,在赛事活动期间举办体育市集、商品展销、美食节、购物节等促消费活动,增加新兴体育项目的互动体验活动,搭建集竞赛、娱乐、购物、文化等于一体的综合体验平台,推动“跟着赛事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消费”,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留量”和经济“增量”。持续推动扩大体育消费、商贸流通、文化和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到2026年,一是争取承办国家级体育赛事。举办“东盟杯”国际藤球邀请赛等国际性比赛1次;举办全国青少年足球总决赛、全国藤球比赛、全国门球比赛、山地自行车比赛等国家级赛事4场。二是争取承办省级体育赛事。举办“多彩贵州”“奔跑贵州”“水韵贵州”“省十二运会”部分项目等省级赛事8场。三是争取承办州级体育赛事。举办“黔南体育旅游欢乐季”等州级赛事12场。四是积极举办县级体育赛事。鼓励县级体育协会自主举办体育赛事活动50余场,推动地方赛事活动同全省、全国赛事活动有效衔接。力争每年都有国际重大赛事、国内顶级赛事在惠举办,并争取永久落户惠水。[牵头单位: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县体育局);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发展改革局(县科学技术局)、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县财政局、县民宗局、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贵州好花正红体育发展有限公司]

(三)深入实施体旅融合品牌建设行动。一是办好传统体育活动。持续举办“龙游涟江·好花正红”端午龙舟争霸赛、九龙山“六月六”民族摔跤节等传统体育赛事活动,到2026年,每年举办不低于1次活动。二是办好休闲体育活动。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发展垂钓、漂流、桨板、徒步、飞盘等休闲体育项目,扩大高品质服务供给,丰富消费场景,实现互促共荣,到2026年,完成白水河休闲体育综合体1个。三是办好特殊体育活动。依托“国家藤球队训练基地”资源优势,持续向上申办国际级、国家级等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藤球赛事活动,同时全县推广和普及藤球运动,不断增加藤球人口数量。到2026年,争取举办国际级、国家级藤球赛事各一场,培育藤球人口数量达6000人。四是办好差异化体育活动。依托自然资源优势,举办溶洞探险、水上马拉松赛事等特异化体育活动,鼓励各镇(街道)打造不同层次类型的体育旅游赛事目的地,提升探洞、露营、高山徒步、高原露营、高原观日落、景区水上运动、门球、电子竞技等影响力。同时将运动之城建设列入政府重点工作和“十五五”规划,推动赛事经济与城市经济良性互动、共赢发展。五是办好群众性体育活动。组织开展县运动会、冬泳比赛以及各类人群综合性赛事,扩大群众运动会、社区运动会、乡村春节系列活动等基层赛事规模。支持发展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花棍舞、抢花炮等社区联赛或镇(街道)联赛。举办马拉松、自行车、高山徒步、冬泳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体育赛事,提升赛事消费能级。六是健全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完善体教融合参赛机制,加强U系列赛事与校园赛事衔接,逐步优化竞赛结构。完善中小学三级联赛体系,扩大参与规模,打通体育特长生升学通道。试点改革在中考中加大体育技能测试权重,引导学生掌握1-2项体育技能、提高体育竞技水平,带动更多青少年养成终身运动习惯。以此储备更多优秀体育人才,不断提升竞技体育品牌建设。七是办好老年体育活动。针对老年群体,依托百鸟河数字小镇建设生态体育公园,大力发展门球、自行车、太极、网球等体育活动;吸引老年群体“跟着赛事到惠旅行”,不断促进体育+康养融合,推动康体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八是统筹安排赛事时间。根据办赛时间规律,统筹安排各类赛事时间,营造“月月有主题,周周有精彩”的赛事氛围。积极举办假日赛事,结合春节、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举办健步走、龙舟、登山等群众性体育赛事;结合“三月三”“六月六”等民族节日,举办赛陀螺、摔抱腰、花棍舞等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结合节庆“小长假”等旅游旺季,举办观赏性强、体验度高的赛事;结合寒暑假,举办各类青少年赛事,不断扩大赛事举办综合效益。大力发展夜间赛事,结合大型体育赛事举办节点,举办嘉年华等夜间赛事相关活动;开展荧光夜跑、轮滑、街舞、街头篮球赛等夜间体育赛事活动,引领夜间消费风尚。[牵头单位: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县体育局);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民宗局、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贵州好花正红体育发展有限公司]

(四)深入实施体旅融合主体培育行动。一是培育好体育产业市场主体。建立“政府引导扶持、社会资本参与、市场运作”的产业发展合作模式。以活力惠水文体服务中心为载体,培育一批集训、文体培训、艺术考级、体育装备以及体育旅游地接服务、住宿餐饮等市场主体。以抵塘雪花洞、羡塘燕子洞为载体,培育一批集攀岩、露营、徒步、骑行、探洞为一体的户外运动体育旅游市场主体。以体育旅游、体育赛事、体育培训、场馆运营等领域为产业链,扶持、培育12个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体育企业或俱乐部。二是培育好康养产业市场主体。以百鸟河数字小镇为载体,培育一批集露营、研学、户外拓展、骑行、亲子活动、运动康复为一体的休闲体育旅游市场主体。提质百鸟河数字小镇现有营地,补充配套垂钓、瑜伽、温泉等康养业态。依托咕噜云岭、雅水槟榔湖、中药材种植基地、蔬果种植基地等资源,打造茶文化体验营地、中医文化体验营地、垂钓营地、徒步营地、温泉营地、采摘营地、农耕文化体验营地等适合康养人群旅居的休闲营地5个以上。强化项目引领,围绕建设休闲度假酒店、康养旅游度假基地、房车营地、体育旅游装备等文旅产业集中攻坚招商,努力打造高端旅游康养基地、康养社区和康体小镇。三是培育好文化产业市场主体。以端午活动品牌为引领,深挖好花红民族文化,采取市场化运作,持续举办好花红艺术节、董朗七夕节、重阳节等文旅活动,唱响“好花红”品牌。通过整合社会、部门等资源,与国有企业联动,建立机制,重点开展文体培训、研学、文体演出等,系统化培养文化人才队伍,市场化运营“好花红艺术团”。围绕培育市场主体,鼓励国有企业及市场主体深挖藤球、枫香染、唐娃娃、苗族银饰等文化底蕴,加强文创产品开发。四是整合资源盘活闲置资产。引导和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及有关行业、协会发挥资源整合作用,推动体育旅游企业以资产为纽带、以资源共享和闲置资产盘活为目标兼并重组,组建上规模、有实力、业务广的本地体育旅游企业。以东山生态园网球场为载体,通过组织举办青少年网球培训、网球赛事,打造惠水羽毛球、网球项目赛事基地,持续开展体育活动。将水上运动、藤球运动引入好花红乡村旅游景区,通过训练和组织比赛,盘活好花红兰花馆资产。[牵头单位: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县体育局);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市监局、县文联、县民宗局]

(五)深入实施体旅融合服务提质行动。坚持从游客的角度出发,做好参赛体验和旅游服务,以市场为导向,创新旅游产品和业态培育,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体旅融合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一是完善智慧体育旅游服务。加快体育场地、设施数字化升级改造,加大“一码游贵州”平台宣传、推广和使用力度,推动体育赛事、旅游导览、服务信息等向平台汇聚,为游客提供智慧化体育旅游服务。加快打造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体育场馆查询与预订、赛事活动参赛与观赛、健身指导互动与交流等服务,推进“数字体育”建设。二是提升出行便捷度。推广“小车小团”模式,探索主要街区、景区、体育场馆直通车运营模式,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服务。制作全县旅游电子地图小程序,整合赛事、住宿、餐饮、景区、娱乐、购物等资源,向游客提供一站式、菜单式服务,推进体育旅游一体化平台建设。三是提升服务质量。强化餐饮、住宿、旅行社、出租车等旅游市场主体培训,进一步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加快涟江酒店、百鸟河酒店提质改造升级,力争2025年底完成涟江酒店四星级申报工作,完成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客栈和乡村旅游村寨评定5家以上,完成2家以上旅游等级民宿、示范性民宿(农家乐)申报,全面提升全县住宿承载力和服务质量。[牵头单位: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县体育局);责任单位:县发展改革局(县科学技术局)、县市监局、县政务服务中心、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惠昇集团]

(六)深入实施体旅融合人才培育行动。一是强化人才引进培育。健全“自主培育+引进合作”机制,充分依托惠水藤球、滑板项目获奖效应,引导高水平运动员参与惠水体育旅游建设。研究制定体育特长学生评价、升学等保障政策,构建完善基于小学精英训练营、初中后备人才遴选、高中特长生培养的人才培养通道,夯实优秀体育人才储备。二是优化教练员队伍结构。建立体育活动专业教练库,通过内培外引方式,选派一批优秀教练员外出学习,聘请国内国外高水平教练员到惠开展技能培训,夯实教练员队伍,提高整体素质。三是加大竞技队伍培养力度。大力培养传统优势体育项目、民族特色体育项目、青少年竞技体育项目,建立县级高水平人才队伍,积极培育组建县级田径、足球、垂钓等专业化人才队伍,增强县级体育旅游影响力。四是建立绩效考核体系。不断完善体育产业专业人才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激发专业人才参与培训和赛事的积极性。[牵头单位:县委组织部、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县体育局);责任单位:县教育局、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七)深入实施全民体育健康行动。一是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依托“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和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基础设施,整合社区健身功能,优化完善体育场馆开放服务,做好体育场馆应急避险功能转换预案。二是促进全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篮球、羽毛球、气排球、广场舞、健身操等体育活动。三是深化体教融合。完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整合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健全分学段、跨区域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规范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建设,鼓励支持青少年体育产业发展。四是营造全民体育健康社会氛围。加大公益广告创作和投放力度,大力弘扬体育精神。到2026年,新增建设体育基础设施40套(件),每年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不低于30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38.6%[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县体育局);责任单位:县直各部门、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县属各国有企业]

三、组织保障

(一)构建组织保障体系。成立县体旅融合发展工作专班,明确相关行业部门工作职责,各单位落实专人负责,主动作为,协作联动,形成多部门、多主体协同推进体旅融合产业发展的工作合力,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建立工作调度机制,定期听取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推进体旅融合发展。

(二)构建资金保障体系。以文旅发展基金申报为主线,积极争取中央、省州预算内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重点对体育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开发。加大县直部门资金整合力度,将体旅融合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东西部协作等政策有效衔接,积极为重点产业发展区域申报水电路讯、体旅设施建设等配套服务项目。鼓励县属国有企业参与项目建设,建立畅通社会资本进入体育旅游产业投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与体育旅游企业合作,引导创新金融产品专项支持体育旅游产业项目建设。

(三)优化用地保障体系。将体育旅游项目及设施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保障用地需求。简化利用拆后土地、低效用地建设体育旅游设施的审批程序。鼓励以租赁、先租后让等方式为体育旅游产业项目供应土地。鼓励土地使用权人依照规划利用土地资产以入股、作价出资等方式兴办体育旅游企业。

(四)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行业自律,加大体育旅游市场监管力度。建立体育旅游安全管理体系和特殊情况下的及时熔断机制,保障体育旅游产业健康、平稳、快速和安全发展。

(五)建好宣传矩阵体系。用好与第三方合作运营文旅账号平台机遇,围绕重点系列赛事和“一区两河一洞”(好花红景区、百鸟河、白水河、羡塘燕子洞)旅游资源,全方位、高频次形成宣传攻势、持续造势,吸引集聚更多投资。利用东西部协作机遇,争取荔湾区各类公共资源,播放惠水宣传片,提高知晓率。聚焦三所高校人力资源,依托“网红桥”网络直播、群众演出集聚的优势,培育惠水“本土网红”。积极搭建旅游宣传矩阵体系,不断提高惠水体育旅游知名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