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水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建设项目专项规划
索 引 号: | 000014349/2019-475992 | 信息分类: | 发展规划 |
发布机构: | 生成日期: | ||
文 号: | 是否有效: | ||
名 称: | 惠水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建设项目专项规划 |
根 据惠水县编制“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为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工作,对年度投资计划和项目安排、项目储备等提供规划指导,编制了惠水县“十二 五”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项目专项规划。通过规划的编制,具体明确了我县“十二五”重点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点领域、项目类型和规模、预期目标、 工作思路、重点项目、工作措施等。以此作为重点项目建设的重要依据,努力提高重点项目投资的质量和社会经济效益。
一、指导思想
以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紧紧围绕 “全面融入黔中经济区,建设实力富裕、宜居创业、畅通便捷、平安和谐、生态文明、健康幸福‘六个惠水’ ”的目标,以实施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为抓手,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全面提 高惠水的经济实力和整体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1、科学发展观原则。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2、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原则。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重点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是标志性工程,必须依据现实可能和发展的需要,确定建设项目、规模和时序,充分发挥重点项目的投资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布局合理与产业集聚的原则。重点项目建设应根据区域经济、行业发展、资源条件,做到布局合理,促进平衡发展。同时为发挥产业、区位、环境、基础设施完善等优势,对重大项目,特别是工业项目,应集中在园区实施,提高产业集聚度,延长产业链,壮大产业发展的规模和优势。
4、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重大项目特别是政府投资项目,应侧重于事关全局、涉及长远和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最大效益,同时适时适当兼顾各方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
三、本规划涉及的重点领域
1、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精细化工、印刷包装等战略产业发展;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
2、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旅游业。
3、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优化农业结构、科技兴农。
4、提高产业集中度:以产业集群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5、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水资源供给和防洪设施。
6、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7、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
8、社会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四、项目类型和规模
列入规划的项目,为上述领域对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有较大影响和代表性的项目,包括政府投资项目和企业投资项目。
五、预期目标
通过重点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的开发与实施,至2015年,形成优势产业更具规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人居环境更加优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快更好。
1、特色产业优势明显。五大产业规模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一批以“好花红”民族文化和佛教文化为代表的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品牌成为知名品牌,休闲生态旅游蓬勃兴起,沿涟江开发基本完成,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充满活力。
2、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力争贯通县境的6大外联通道建成通车,全县网络化、开放式的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网建设基本完成,交通枢纽地位日趋突出;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和优化,建成山水园林城市,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平台得到进一步提升。
3、和谐惠水建设初显成效。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公民素质普遍增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和谐稳定。
六、工作思路
“十二五”时期,我县实施重点项目的思路是:强化基础,扩张产业,改善生态,协调发展,主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着力加快建设长田工业园区经济板块,在工业提速增效上取得重大突破。
我 们要始终坚持“把工业做大做强”的定位,牢固树立“无工不富”的发展理念,按照“抓产业规划调布局,抓平台搭建聚产业,抓招大引强增总量,抓环境提升促发 展,抓人才培养增后劲,抓品牌强企创效益”的工业化发展思路,从运营上做稳、从规模上做大、从产业上做强,加快园区经济提速增效,增强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推 动力。一是围绕“十二五”期末实现“百亿产值工业园”的发展目标,坚持“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速度建设、高效能管理”的理念,大手笔实 施园区扩展战略,加快形成“一园四区五产业群”发展新格局,着力构建区位优越、覆盖面广、带动面大的园区经济发展空间。二是抓住长田工业园区作为省州县共 建“贵州中小企业成长示范基地”等新机遇,通过争取项目资金扶持与适度举债投入,力争五年内融资3亿 元左右投入园区建设,加快提升水、电、通信、运输的保障能力,完善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为园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其成为极具发 展活力新的经济增长区。三是按照“放心、放活、放手、放宽、放胆、放开”的要求,继续实施“一厂一策、一事一策、一时一策”精细化服务,多渠道、多领域、 全方位支持鼓励、正确引导企业特别是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中小企业逐步做大做强,力争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五年大见成效。四是要进一步加大招商 引资工作力度,提高招商引资门槛,重点在“招大、引强、选优”上力求更大突破,全力主攻大项目,瞄准低碳产业,做长产业链,做大产业规模,做强产业品牌,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要坚决按照“意向项目促转化,签约项目促开工,在建项目促投产”的工作要求,切实加快项目建设。五是不断优化环境促发展。各 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摆正位置,找准定位,全力为非公企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六是进一步做大增量,大力实施技改工程,不断推进生态工业发展。对综合 贡献力强的企业,要继续实施“个性化”奖励扶持政策,鼓励企业争创品牌、拓宽市场,通过增量创新发展提高综合效益。七是逐步淘汰“三高一低”企业和落后产 能,对长期占有资源未能发挥效益的企业,要大胆探索推进“腾笼换鸟”战略,积极引导业主采取拍卖、转让、并购、重组等措施盘活现有资源,在减少资产的闲置 上要效益、出效益。确保“十二五”期末园区百亿产值目标的实现,真正把长田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引领全县工业升级提速的载体和平台。
(二)着力构建“山水园林城市”为重点的城镇经济板块,在提升城镇化水平上取得重大突破。
我 们要始终坚持“把城镇做特做美”的定位,牢固树立“小城镇大商贸”的发展理念,按照“规划是龙头,路网是基础,管理是关键,经营是手段,特色是方向,人气 是目标”的城镇化发展思路,引导和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居民向小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商贸向城市集中”,切实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强力推进 以县城为中心的卫星镇建设,掀起新一轮小城镇建设热潮。一要按照路网为先,建设新区、带动老区的推进步骤,大力推进白果新区组团式开发,实施老城区改造。 加快推进圆台东路片区旧城改造工程建设上实现突破,快速推进文化体育中心建设,加快实施白果新区沿河滨水景观和涟江河道县城段治理工程,加快推进滨河大道 建设进度,大幅提升园林式绿化美化亮化水平,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二要超前谋划县境内五条高速公路匝道口区域产业规划和服务区建设,着力打造物流经济带。三 要牢固树立“镇当城建”的理念,竭力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贵州高原小江南”魅力欧洲十足小镇。加快培育和发展壮大高镇、三都、长田、大龙、摆金、雅 水、芦山、王佑、断杉等一批重点中心乡镇乡村旅游型、园区带动型、商贸集散型、民族文化型的小城镇;倾力打造九龙景区、好花红金钱桔基地等一批所在地有产 业支撑的魅力新农村,激发内生动力,加快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步伐,全方位提高城镇化水平,在城乡统筹发展上求突破。四要开辟以盛华职院为龙头的人才教育培 训产业建设,加快学院建设进度,促其尽快建成招生,尽早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着力构建优质高效农业经济板块,要在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
我们始终坚持“把农业做精做优”的定位,按照“强优势、扩规模、调结构、重投入、培市场、增收入”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突出发展有机、绿色、生态、安全农业,全力推进营养健康休闲产业快速发展。
一是进一步提升“一年多熟”生态高效农业。和平、高镇、三都等坝区乡镇,要依托比较完善农业设施,大力发展常年无公害蔬菜,特别是基础较好的和平、高镇要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大力推广高科技大棚蔬菜,努力在全省率先发展工厂化农业,加快提升“185工 程”;狠抓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大龙、芦山等长期种植生姜的乡镇,要大力推广地膜覆盖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复种指数,推进“一年多熟”促民增收;岗度、 宁旺、甲烈等老烟区乡镇,要充分发挥烟水配套设施功能,利用烤烟育秧大棚闲置季节,大力推广“一年多熟”种植模式,积极发展大棚蘑菇等精品特色农业,大力 推进“185工程”下地;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长安、打引、羡塘等海拔较低、温度较高的乡镇,要把地理气候等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大力发展早熟蔬菜等温室经济,加速推进“185工程”进边远乡村,成为当地农民新的增收增长点。
二 是坚持“以特为先、以特取胜”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花、果、药、茶基地场园规模扩张、升级改造和更新换代工程,激活老品牌产业焕发新活力。高镇、和平、长 田主干道沿线等乡镇要不断扩大花卉苗圃产业,极力打造花卉苗圃示范基地。抓紧对县内品种老化的桔园、茶园、果园进行品种更新升级换代,重振斗底、七里冲、 岗度盘龙等生态绿茶示范基地,进一步扩大岗度稀有苦丁茶等特色茶园、果园规模;大力推进生态优质水果基地建设,打造长田至好花红乡牛肉红金钱桔示范带,抓 紧对双庆牛肉红、龙摆尾金钱桔、大龙经果林基地、抵麻板栗基地、双龙井杨梅基地、水草冲经果基地等规模经果基地的老化品种进行改造升级,力争在品种改良上 出大效益。大抓甲戎、鸭绒柿子基地建设。依托县内制药企业带动,着力扩大摆榜、宁旺、断杉等乡镇药材基地。扎实推进“185工程”进山上坡,帮助农民挖掘农业增收的潜力,为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产业支撑。
三 是积极实施龙头和基地辐射带动工程,在大抓好商品猪生产等传统畜牧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特种生态养殖业,促进畜牧水产养殖快速发展增效。要以永红公司、花 溪王等肉食品加工企业为依托,加大岗度等天然草场改造升级和斗蓬、鸭绒、芦山等人工草场培育壮大力度,大抓肉牛基地建设。着力拓展打引、断杉、羡塘、雅 水、抵麻等乡镇的黑山羊基地,进一步扩大和平扬番香猪、太阳岗金鸡和高镇姚新首创、大坝山河、三都小龙蛋鸡与姚新鹌鹑等养殖基地规模。充分发挥高镇、和 平、三都、好花红、摆金建成的基本农田建设新优势,引导群众实施“稻鸭共育、稻鱼共生”等速成发展模式,深挖立体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效益。充分发挥涟江河、 雅水河等天然水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三都百鸟河生态涟江鹅、涟江鸭和雅水道力生态肉鹅养殖小区;进一步扩大高镇镇赤土青草鲢镛养鱼场、涟江渔场、贵州天圣 特种(竹鼠)养殖场、姚新鲟鱼养殖基地,三都小龙鲟鱼、娃娃鱼养殖场等特种水产养殖基地规模,竭尽全力推进“185工程”入水,迅速发展壮大水产业经济效益。
(四)精心打造以‘好花红’民族文化和佛教文化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品牌,着力培育休闲健身度假旅游新兴产业。
我 们要竭力推进“文化亮县”、“旅游热县”发展战略进程。“好花红”已从单一的一首名歌演变成为一个超越地域,具有丰富内涵的著名文化品牌,提到好花红便使 人们自然想到惠水,“好花红”已成为惠水的代名词。为此,我们要充分释放这一独特的品牌辐射带动效应,逐步推进“文化亮县”向“文化名县”、“文化大县” 转变,充分展现涟江处处‘好花红’新景象,让文化的“软实力”转化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硬实力”。
一是要充分发挥《布依名歌(好花红调)》和枫香印染技艺已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优势,进一步挖掘民间文化潜力,推广运用“好花红”系列MTV创 作成果,不断延伸和开发枫香印染、农民画、布依剪纸、摆榜刺绣等系列民族旅游陪送产品开发,形成好花红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链条。要通过在城市干道、城乡景 观建筑大量注入“好花红”文化元素,加快建设好花红、秦家寨、九龙村等一批民族文化浓郁的新农村,充实扩大“中华布依堂屋”展览馆,加大特色商业街冠名 “好花红”力度。要择时举办好花红艺术节、美食节和端午节、三月三、六月六民族民间文化节等节会,大力宣传推介好花红文化品牌。要加快九龙景区后续工期建 设,着力打造佛教养生净地,尽早把九龙景区建成佛学研究、休闲养身、慈善基地、拉动大发展的景区发展新格局。
二 是要切实以“健康经济、绿色发展”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我县森林富集、气候宜人、海拔适中的良好生态特色资源优势,竭力打造贵阳城市经济圈最具吸引力的休 闲健身度假基地,加快推进营养健康休闲产业建设。加大九龙景区、琴山一响、东山生态园、野梅岭、百鸟河、青河、龙塘山等郊区休闲度假景点的配套设施改造升 级力度,加快青少年文化宫、涟江吧海等水上、水岸游乐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休闲健身娱乐功能,加快四星级酒店建设进度,抓好东山生态园网球训练中心和涟江 体育运动休闲公园项目建设,加快招商引资开发野梅岭森林公园等景点的山水人文资源,加快推进九龙景区后续工程建设,积极做好九龙景区级别申报评定工作,努 力构建集佛教文化、商务休闲、养生度假、康体运动、农业观光于一体的“涟江大公园游乐区”。要加快发展毛肚火锅、三都稻香狗肉、摆金特色马肉、甲戎生态河 鱼等公路沿线和县城周边特色餐饮业,不断发展壮大乡村“农家乐”旅游产业。长安乡自古就有“龙脉圣水”之说,特别是“老豹山”及其脚下的温泉带,长安乡要 把这个优势作为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转化为后发优势加以充分发挥,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推动,着力打造长安温泉之乡。倾力把惠水打造成为“做康体运动、赏涟江 风景、拜九龙大佛、品特色美食、浴温泉圣水”五大休闲度假精品发展新格局,不断提高三产对经济增长、农民增收和财政收入的贡献率。
七、“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
(具体项目见附表)
八、工作措施
1、 全力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牢固树立“规划以项目做支撑”和“项目是全局、全局抓项目”意识,强力推进项目开发,根据我县的条件和产业发展要求,有 目的、有重点地主攻龙头型、科技型、关键型项目,增强项目的集聚效应。认真策划、论证、包装一批重大项目,充实项目储备库。切实加强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健 全前期工作责任制和考核机制,加大项目争取工作力度。精心搞好项目的推介和宣传,聚集社会资本。完善重大项目建设责任制,抓好以工程质量为核心的在建项目 管理,确保项目建设工程质量,充分发挥项目投资效益。
2、 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筹资工作是项目实施的根本,是一场必须打胜的硬仗。一是继续做好上争工作,争取政策扶持和经费补助。二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建适 应加快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进一步盘活现有存量资产,以存量换增量;通过重大项目,积极吸引和利用国内外、省内外各种民间资本,激发各类 资金向惠水聚集。完善贷款担保、财物保险体系,激发各类市场投资主体的投资积极性,激活社会资本。加强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提高金融对惠水 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运用BOT、TOT等多种融资形式,构建适应市场要求的投融资机制。三是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精神,逐年分批完成规划项目的建设。
3、规范完善政府投资项目机制。一是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实行项目公示制度。二是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机制,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等。三是积极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
4、 坚持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招商引资是促进惠水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一是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 着力根除体制性障碍,切实改善法治、政策、信用和服务,统筹协调投资从立项、审批、建设、投产等全过程的重大事务,努力建成 “三大服务体系”,即:投资审批时的一条龙服务,企业建设过程中的全方位服务,企业开工投产后的经常性服务。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软环境,提高经济社会 发展的基础平台;二是发挥长田工业园区“聚集、规模”两大效应,改善投资的硬环境。重点建设好乡镇工业集聚区,搞好标准厂房建设,按照大规模吸纳投资的要 求,完善区内基础设施,发挥园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作用,形成“聚集、规模”两大效应,最大限度地吸引外来资金、技术及其它生产要素,促进资源、资本、劳 动、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惠水经济社会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