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水镇街上村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行动,积极探索“345”发展模式,持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三带模式”抓引领。一是组织带动,把好集体经济“方向盘”。街上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结合村情实际,找准发展定位。新班子立足新起点谋划新局面,一边“走出去”取经问计,一边“请进来”共谋发展,抓住春节期间在外成功人士返乡的机会召开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座谈会,邀请23名乡贤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指点迷津、引路出力,进一步厘清发展思路、明确奋斗目标、明晰发展路径,2024年主要通过大米加工销售、蔬菜种植等预计实现集体经济增收70万元以上。二是书记带领,打造集体经济“强引擎”。充分发挥村党组织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带领凝聚“头雁”作用,凝聚群众思想,找资源、引项目,抢抓项目下沉到村机遇,用好挂帮单位资源,引导村集体探索发展劳务经济、延链加工、特色服务等新路子,村党组织书记牵头领办土地整治、白茶产业路等项目为集体经济增收,第一书记积极向上争取资金131.4万元,7个项目落地见效,集体经济“遍地开花”。三是党员带头,奏响集体经济“交响乐”。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有文化、有思路、有干劲的党员纳入集体经济人才库储备,通过资金合作、土地入股、技术入股等方式吸引外出人才“回流”,用好“田秀才”“土专家”在产业发展方面技术、人脉和资金等方面的优势。2022年以来,把4党员培养成产业大户,培养和带动9名村级能人发展优质大米种植620亩,带动群众种植油菜2100亩,辖区产业欣欣向荣、群众生活蒸蒸日上。
“四大模式”强推进。一是聚焦资源富村,推行资源盘活模式。通过“三资”清理和实地核查,在全面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村集体对闲置的土地、大棚、房屋等资产资源采取自主开发、承包经营、租赁等方式盘活生财。盘活闲置大棚种植大棚蔬菜5亩,蔬菜、辣椒、无筋豆等高效经济作物已为集体经济增收3.6万元。二是聚焦区位条件,推行服务创收模式。街上村距镇区8公里,加之年轻人外出务工较多,为更好地为辖区老年人提供方便实惠的便民服务,乡村振兴服务站应运而生,并把乡村振兴服务站建成集体经济的“加油站”、服务群众的“利民站”,面向全村9个自然寨12个村民小组经营农业生产物资、日常生活用品及烟花爆竹等生产生活必需品,今年以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8万元。三是聚焦人力资源,推行劳务抽成模式。街上村聚焦发挥好人口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突出优势,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壮大集体经济的重要举措,积极与白茶种植基地、杨梅基地企业沟通,组织在家劳动力到基地采摘茶青和杨梅,让更多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带动集体经济增收0.7万元。四是聚焦产业强村,推行订单农业模式。充分发挥帮扶单位的平台拓宽销售渠道,与帮扶单位贵州电网公司和贵龙饭店签订订单农业。2023年以来,借助挂帮单位的资源优势销售大米36.43吨、时令蔬菜8.75吨,累计收益43.5万元。2024年拓宽优质大米及稻谷销售渠道,完成大米、稻谷销售35.9吨,其中大米销售8.9吨,纯收益0.534万元;稻谷销售27吨,纯收益1.96万元。
“五项机制”促发展。一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探索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在农村致富带头人、村干部、农民合作社领办人等能人队伍中选拔任用职业经理人,严格按照《关于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十条具体措施》兑现奖励,实行“基本报酬+考核绩效+创收奖励”的机制,以当年经营性纯收益的20%~49%作为奖励资金,破解集体经济发展“谁来干”“谁能干”的难题。二是规范风险管控机制。安排常务干部到镇财政所和项目办跟班学习,就村级财务管理办法、票据审核要点、政府采购、报账支出、财务公开等内容进行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进一步提升村级财务规范管理水平。加强衔接项目资金管理知识学习,对项目谋划、工程实施、资金绩效管理等有了深入了解,确保项目建设程序合法合规。同步健全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投资评估等制度,为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及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健全督导调度机制。挂村领导每月召开一次村集体经济发展调度会,对上月会议议定事项落实情况、目标任务推进情况等进行专项督查。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成效纳入村“两委”班子综合考核评价、村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与年度评优评先挂钩,激发干事动力、发展活力。街上村在“排队抓尾、双整双创”强“双基”行动中确定为先进党组织,村支书和第一书记2023年年度考核均为“优秀”等次。四是优化人才培育机制。组织村干部、致富带头人等到其他乡镇、村交流学习8次,到企业实习实训3人次,邀请上级专家、领导到村授课4次,不断提高村集体经济成员在农业技术、电子商务、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建立健全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培养机制,完善村级人才储备库,选优配强村“两委”干部队伍,点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人才引擎”。五是深化抱团发展机制。构建“村党组织+村级公司+挂帮单位”的发展体系,推动组织抱团、产业联合、利益共享,促进村集体经济抱团发展。 组织抱团夯实抱团基础。坚持党建引领,做实抱团发展制度化基础,通过抱团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不断提升村级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产业联合提质抱团增效。投入37万元扩大优质米产销对接活动,带动新民、葡林等邻村发展优质米种植和销售,实现农特产品借“网”出村进城。利益共享系好抱团纽带。村集体种植时令蔬菜提供务工岗位,帮助4名群众增收0.4万元,帮助群众销售“余粮”8.06万斤,为村民带来20.1万元收入,实现村集体发展成果村与组、村与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