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处青山绿水,近处碧浪起伏;濛涟河畔种满花卉苗木,农舍掩映在林木花草中;房前屋后清爽开阔,村庄道路干净整洁;热闹非凡的文体健身广场、宣传长廊,处处欢歌笑语……
司蒙村位于惠水县濛江街道,紧邻101省道,距离县城约5公里,距离省会贵阳20余公里。全村共5个自然村寨、11个村民小组2871人,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寨,较少少数民族(毛南族)占全村人口13.4%。近年来,司蒙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党支部引领发展模式,聚焦和美乡村建设,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提升精神文明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助推和美乡村建设,着力打造既具“颜值”又有“内涵”的美丽生态宜居村庄。2016年以来,该村先后荣获“省级文明村”“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寨”“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州级民主法治示范村”“惠水县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走进司蒙村花卉苗木产业园,工人们正忙着给苗木浇水、施肥、喷洒农药。沿途两侧繁茂的百亩花海,绿植景观造型各异,乡村风貌别具一格。美丽的景色让这里成为惠水周边闲暇打卡的好去处,也成为了村民们傍晚散步、游逛的好地方。司蒙村依托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花卉苗木资源,结合濛涟毛南族、布依族等特色,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合力推出集旅游观光、生态娱乐、山林度假、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多元化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其中含农家乐5家、露营基地1个,带动群众“家门口”就业近200人,让群众鼓起“钱袋子”,迈上“致富路”。
司蒙村以“文化为民”为主题,围绕文化活动常态化、项目化、精准化、品牌化的目标,培育“书相伴·阅多彩”志愿服务队等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队伍,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乡村大舞台、文化宣传长廊等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完善农家书屋建设,丰富图书种类,扩充图书藏量。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结合“文化下乡”,结合乡风文明宣传,结合为民办实事,以“四结合”体系开展一系列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走进司蒙村,和煦的风拂过,干净整洁的道路、花红柳绿的广场、排列整齐的路灯、独具特色的农家乐、画在房子上的水墨淡彩……到处焕发着生机与活力,一幅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新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近年来,司蒙村积极谋划,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清理灌溉沟渠1800米,集中建设污水收集网1600米,解决170户农户生活污水排放困难,修复损坏路面800平方米。“改头换面”后的路面有效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村里的环境比以前漂亮多了,也不会污水横流,道路修到了家门口,晚上路灯亮亮的,大伙儿晚上到村里广场散散步、跳跳舞,可高兴了!”正在跳广场舞的李阿姨开心地说。
“我平时在家也没事,就主动报名参加了村里的志愿服务队,村里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滥办酒席劝阻行动、清理灌溉沟渠的时候,我们都会主动去‘搭把手’,本来就是自愿为村里做点事,没想到还可以有积分,积分还能兑换生活用品。”家住司蒙村的罗阿姨一提起积分兑换,便竖起大拇指。从不闻不问到主动参加,从随手乱扔垃圾到主动维护干净整洁的环境,这样的变化不单单是个例,积分制让村容村貌实现“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让民风民俗呈现“新面貌、新气象、新风采、新风尚”,让群众业余生活“靓起来、活起来、动起来、实起来”。小小积分涵盖了乡村治理的多项内容,激活了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激发了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让看不见的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变得既有“分值”又有“价值”。
“在以后的工作中,司蒙村将持续强化文明创建活动,让群众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主动把社会公德教育,文明教育等编排成节目,寓教于乐,强身健体。”司蒙村党支部书记罗万平说。(惠水融媒濛江街道分中心:李洁 张玲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