濛江街道:“三抓”提振“三力”助推乡村振兴
近年来,濛江街道坚持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基层党建工作重中之重,聚焦提升“三力”,从抓队伍提本领、抓载体搭平台、抓优势强谋划三方面重点发力,奋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抓队伍提本领,夯实破解难题“硬实力”
一是加强教育培训。依托新时代学习大讲堂等教育培训平台,紧扣乡村振兴需要,组织开展个性化培训;择优推荐村级党组织书记参加省州县培训,组织开展村级干部及后备力量能力提升培训,提高村干部和后备力量综合素养。2024年以来,组织推荐党员干部参加县级以上培训10余次,涉及120余人;街道党工委党校开展培训4次,覆盖党员干部及村级后备力量400余人次二是开展跟岗锻炼。建立村级后备力量库,台账式管理195人,每年择优推选年轻村级干部及后备力量进行跟岗锻炼,帮助开拓思维,提升服务水平。目前,推选1名优秀村干部到广州市荔湾区跟岗学习;8名村(社区)干部到街道党建办、安全生产等部门跟岗学习;17名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正在村级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跟岗锻炼。三是组织擂台比武。开展村(社区)“两委”干部及后备力量走村观摩、“擂台比武”活动,组织村党组织书记互相交流,讲做法谈体会、教方法传经验,推动村级干部对标找差距、找短板,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今年来,司蒙村打造26℃温馨港湾阵地,承接县、街道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现场观摩会;涟江村深入实施“三带”做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惠水县“三带”富民强村典型,承办省、州、县等调研观摩活动10余次。
二、抓载体搭平台,增强为民服务“软实力”
一是坚持以“小阵地”带动“大服务”。加强各类文化阵地和资源整合,重点打造了富民社区、光明村、长岩村等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4个26℃温馨港湾阵地。同时整合各类文化阵地和资源,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阵地作用,开展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活动、引导群众向先进学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每月均组织各村(社区)至少开展2次志愿服务活动,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00余场次,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幸福指数。积极推行全民积分制,今年来,共计开展积分兑换活动63场,辐射群众315人(次)。二是坚持以“小网格”激发“大潜能”。依托网格化治理模式,以“点片结合、方便服务、精细管理、全面覆盖”的原则,以村为基础,常态化开展民意收集、治安巡查、矛盾调解等工作。目前,共有网格员112人,实现问题第一时间发现、情况第一时间掌握、矛盾第一时间化解、困难第一时间解决。三是坚持以“小投入”赢得“大提升”。不定期召开全街道人居环境卫生整治专题部署会,根据各村地理位置及区域属性,制定环境卫生整治计划及方案,细化工作责任,明确具体分工,确保环境整治工作不松动、不懈怠。将街道全体干部职工分为12个小组12个网格,明确包保区域,推进“每周一扫”文明实践活动,村(社区)同步开展环境整治行动,形成“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浓厚氛围,辖区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治理。
三、抓引领促融合,激发经济发展“驱动力”
一是发展“产业带动型”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和气候条件,通过土地流转,走规模化农业道路。涟江村积极探索“稻+蛙+鱼”150亩生态融合种植养殖的发展新路子,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34.29万元。新坝村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种植益母草2000亩,辐射周边村种植500余亩。二是发展“资产盘活型”集体经济。深入摸底排查村级闲置土地、旧办公场所、校舍、大棚等资产“家底”,建立台账对资产进行分类管理,通过改造、承包、租赁、招商等方式,提高资产存量利用率。目前,村级资产中17所村小盘活使用8所;8个闲置老村委会盘活使用3个。长新村利用闲置土地修建活动门面19个,实现年租金收益11.4万元;长田村农贸市场摊位出租收入54.8万元。三是发展“有偿服务型”集体经济。建立“党组织+劳务经纪人+村民”“红色劳务”模式,组织辖区村民有偿承接本地及周边区域劳务服务,促进增收。四是发展“物业管理型”集体经济。运用商业模式,推进社区集体经济“公司化”经营管理。富民社区成立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特别法人控股或100%持股的惠水县富城物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采取社区“两委”干部+公司独立经营+群众监督的运营模式,打造“红色物业”管理品牌,建成惠水县新起航洗车场,带动搬迁群众稳定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