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新区
宜居新区
生态新区
文化新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乡镇动态

【乡愁印迹·村史村事】惠水县羡塘镇洛浩村:藏在深闺的传统村落

发布时间:2024-10-27 10:31:39 文章字号:[] 视力保护色:
· 羡塘镇洛浩村 ·

羡塘镇洛浩村2023年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是惠水县第一个入选该目录的传统村落。洛浩村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传承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是“乡愁”文化的缩影。

洛浩村共计575户2508人,主要分布汉、布依2个民族,其中布依族人数占总人口的55.3%。全村耕地面积为4852.87亩,常年种植水稻、玉米、豆类、油菜、生姜等主要农作物,农户经济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种养殖为主。

洛浩村气候宜人、土地肥沃。1953年2月,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水利工程——达磨塘水库正式修建完成。这座水库气势恢宏,库容量约达10万立方米,坝高25米,宽7米,水库内四口水井,宛如四位忠诚的守护者,默默为这片土地提供生命之源,其主要功能在于灌溉农田,使得这片土地年年丰收,不仅为当时的人们带来了福祉,更是造福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后代。1975年11月,一条蜿蜒的乡村公路如同一根纽带,穿越山川田野,将洛浩村与外界紧密相连。这条公路的开通,打破了村庄长久以来的封闭状态,为村民们的出行和物资运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1977年,当平电站的电光逐渐照亮洛浩村的每一个角落,结束了村民们长期以来依靠油灯照明的历史,各种电器设备逐渐走进村民的生活,村庄的夜晚变得热闹而充满活力。1992年,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用水条件,全体村民齐心协力,集资修建自来水设施。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三分之二的农户用上了清澈、便捷的自来水。1997年,洛浩村迎来了又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成功并入国家电网,使得村庄的电力供应更加稳定、充足,各种现代化的电器设备得以广泛应用,农村电气化水平大幅提高。1998年,卫星电视信号接入洛浩村,通过电视屏幕,村民们可以及时了解到国内外的新闻资讯、文化艺术以及各种科技知识,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2000年,移动电话的开通,让沟通变得无处不在,也为洛浩村融入现代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005年,在架子坡顶修建的移动基站正式投入使用,信号辐射能力覆盖了西混、新安片区等地区。2012年通过“一事一议”修成乌洛至打寒3.2公里硬化路,其它通组路陆续展开,极大改善了村里的交通状况。

史料记载,明代以来,布依族居住地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迎来了重大变革,畜牧业和农业生产分工逐渐明晰。这一转变促使教育内容日益丰富,为布依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个过程中,老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向年轻人传授各种实用的生产生活经验,如种植庄稼、建造房屋、纺花织布、饲养牲畜等,还通过多种方式传递着礼仪、风俗教育。其中,奉祖先、孝父母、勤俭持家、耕读为本等价值观深入人心,有的教育甚至是在轻松的“摆龙门阵”中完成的。在礼节教育方面,有着诸多细致且饱含敬意的规定。如年轻人要为老年人或客人添饭、抬洗脸水和洗脚水,以细微举动表达尊重;在路上需让老人走在前面,彰显敬重之意;空手时若见老人抬担子要主动帮忙,展现互助美德;围坐在炉边不得从老年人或客人面前穿过,体现礼貌与体贴等。而在家庭重大事件中,礼仪更是庄重。父母去世,孝子要到舅父家或亲戚家报丧下跪,舅父家前来悼念时,孝子需到寨脚下跪迎候,出殡时还要向家族及亲友下跪,请求他们帮忙抬棺入墓。这些礼仪不仅是形式,更凝聚着家族情感与文化传承。


洛浩村的小学有着悠久而不凡的历史。它始建于1942年,由热爱教育的罗承基、罗承芳(两人捐资创办“落浩小学”,受到当时县长来信褒奖)捐资兴办,名为“落浩小学”。1970年学校成长为村级完小,教育覆盖更全面。1974年国家投资建成6间“乙”型教室和1间办公室,1987年又增建2间教室以满足需求,2009年政府再次投资新建6间教室和2间办公室,教学条件持续改善。2014年获公益捐资10余万元,用于建造运动场等基础设施,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随着教育格局的变化,2016年后该校并入羡塘中心小学,虽不再独立办学,但它在过去多年为洛浩村17个村民组培养了众多人才,成为村史中重要且值得铭记的篇章,激励着后人重视教育。

洛浩村人自幼便钟情于唱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对唱类型,以“山歌无假戏无合,水有来源树有脚。山歌无假戏无真,水有来源树有根;山歌无假戏无合,水有来源树有脚。歌头合在哪里起,歌尾落在哪条河。西泥山上写歌本,风吹歌本到处落”为歌源,形成“一本飞落田中去,农夫捡得唱山歌”“二本飞落河中去,渔夫捡得唱渔歌”“三本飞落花叶去,起名叫做唱花歌”“四本飞落厨房去,厨子捡得唱席歌”“五本飞落丧堂去,孝子捡得唱孝歌”“六本飞落茶山去,起名叫做采茶歌”“七本飞落天上去,起名叫做七仙歌”等“七本歌型”,曾唱到惠水芦山、王佑等地,且在这些地方都非常有名。

除此之外,洛浩村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婚俗文化,在迎亲进家和嫁女仪式上都有不少传统规矩。迎亲进家时,有着独特的仪式布置。需将马鞍放在门槛,置于七星灯下方,大门顶放背扇,司仪官会庄重地喊道:“东方一条红云线,南方一树杏花开,家中强云来缭绕,中间现出伊人来”。之后招手示意新人进家门,新娘新郎步入大堂后便开始拜堂,依次进行一拜天长地久,感恩天地;二拜父母养育恩,铭记亲恩;三是夫妻对拜,许下相伴承诺;四是礼毕入洞房,早生贵子。而嫁女仪式也颇为讲究。出嫁当天,出嫁女要拿手抓筷敬前敬后,象征着前发后发,寓意生活富足。家人会把出嫁女扶到大门前穿鞋,左穿左发,右穿右发,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门口两旁各站两个老人,大声喊“喝酒”,声音越大,预示着未来越幸福,这些传统习俗承载着洛浩村先辈们对婚姻的美好祝愿和对生活的热爱。

洛浩村现有部分青砖布依“干栏”式建筑,代表举人中试后的“标志物”,采用徽派建筑风格,尤其是在房屋门窗的雕花构件上显而易见。洛浩原有四合院院落6座36间房,现仅存照壁、厢房各一处,旗杆座在寨前、寨中依然可见。据考证,洛浩曾出举人、秀才多人。近年来,洛浩出现了部分现代建筑,但是村庄基本保持了原有风貌和格局;山峦环抱、翠荫四绕、田园风光、白雾依稀之中,古村落跃然可见。

洛浩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印记,展现出独特的风貌。村里有古村落民居木楼145栋,依着山势修建,错落有致地分布。村脚有两棵古树,一棵是有着300年历史的翠柏树,它由清代文秀才罗仕廉(清道光年间举人,官州判,于1830年奉命饬任广西桂林州判,1835年又奉令在定番城内办理地方团务三十余年,系罗廷秀之孙)亲手栽种,见证了数百年的风雨变迁;另一棵松树也历经百年沧桑,静静守护着村庄。还有那口被村民称为“大水井”的古井,靠近田园,曾是村民主要的饮用水源,如今虽时代变迁,但仍有少数村民取水用于生活,它承载着村民们的生活记忆。村域内的河道属坝王河支流,是珠江流域西江干流红水河段支流蒙江的支流,滋养着这片土地。村寨内部道路古朴,那条通往“中国天眼”克度镇的古驿道更是留存着往昔的繁华痕迹。此外,村域内还有古墓群“遗址”一处,共有8座古墓,皆为罗廷秀(清文秀才,皇清待诰修职郎。洛浩分为两个布依支系,罗廷秀为其中一支系)及其后代之墓,它们是家族传承的见证,也为研究村庄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线索。这些历史遗迹共同构成了洛浩村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是村庄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后人探寻先辈足迹、传承文化的重要依托。

洛浩村,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悠久文化的村落,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它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元素,从独特的建筑风格到多彩的民俗风情,从古老的水利工程到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从传承百年的教育事业到韵味独特的歌唱艺术,无一不展现出其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布依族的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传承和发展,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形成了洛浩村独特的风貌。(吴青波 杨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