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新区
宜居新区
生态新区
文化新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解读回应 » 新闻发布会

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十三五”贵州交通建设迈上新台阶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1-01-07 15:55:26 文章字号:[] 视力保护色:

新闻发布会现场。

1月5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跨越大发展  谱写新篇章——‘十三五’贵州交通建设迈上新台阶”新闻发布会,邀请省交通运输厅党委书记、厅长邵勋,省交通运输厅总规划师董亮,省公路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阮有力,省交通运输厅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董翔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主要内容如下:

“十三五”贵州交通建设迈上新台阶

邵勋介绍,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十三五”是贵州交通运输发展的黄金时期,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交通运输部等国家有关部委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着力打通制约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全力推动交通建设大踏步前进,走出了一条西部地区“穷省办大交通”的新路子。2017年率先在西部实现“村村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客运”,提前三年完成交通脱贫攻坚兜底性任务,2019年率先在西部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寨通硬化路,畅通了农村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全省公路里程从18.6万公里增至20.7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从3037公里增至3867公里,其中高速铁路从701公里增至1527公里;机场从10个增至11个;水运通航里程从3660公里增至3957公里。全面完成“十三五”交通运输部下达目标任务。

邵勋介绍有关工作情况。

一、交通投资力度空前。“十三五”综合交通预计完成投资8873亿元(2016-2019年完成7496亿元,2020年预计完成1377亿元),是“十二五”6195亿元的1.4倍,是综合交通建设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时期。其中,公路水运7197亿元,占交通总投资的81%,较“十二五”增长64.4%;铁路1006亿元,较“十二五”下降32.5%;民航240亿元,较“十二五”增长107.7%;轨道430亿元,较“十二五”增长174.4%。引入中国交建、中国铁建等国企投资建设29个2433公里高速公路,总投资3928亿元,占“十三五”高速公路建设规模54.6%。交通投资的高位运行,为全省“六稳”“六保”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交通建设连战连捷。持续推进系列会战攻坚,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的基础上,接续实现“村村通沥青(水泥)路”“组组通硬化路”,贵州从西南地理枢纽转变为西南陆路交通枢纽。5年新增高速公路2486公里,2020年底总里程突破7600公里,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改造普通国省道4664公里,通车里程2.63万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6万公里,建成“组组通”硬化路7.87万公里,惠及近4万个村寨1200万农村人口,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3万。建成世界级桥梁18座,世界高桥前100名中有50座、前10名中有5座在贵州,实现从“地无三里平”到“桥梁博物馆”的华丽转身。建成航道298公里,千里乌江全面复航,全省通航里程达3957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突破1000公里,位居全国14个非水网省份第一。

三、交通扶贫成绩斐然。争取中央车购税资金812.7亿元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占比81%,贫困地区交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省66个脱贫县高速公路由3797公里增加到5640公里,增长了48%;公路里程由14.9万公里增加到16.4万公里。16个已摘帽深度贫困县高速公路由873公里增加到1484公里,增长了70%;公路里程由4.7万公里增加到4.9万公里。20个极贫乡镇新增402公里“幸福小康路”快速通道。2760个深度贫困村实现3.4万公里“特色致富路”民心连接。建成全省1725个500亩以上坝区产业公路3.73万公里,500亩以上坝区100%通油路,7个5A级景区100%和123个4A级景区(占4A级景区总量的95.3%)实现30分钟进入高速公路,为脱贫攻坚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运输能力大幅提升。深入推进“多彩贵州·最美高速”创建,成功创建44对“全国百佳示范(优秀)服务区”。2016年实现县县通公交、2017年实现“村村通客运”,轨道交通 “从无到有”,货运物流业“降本增效”取得积极成效,铜仁入选全国首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9个市(州)均建有综合客运枢纽和一级客运站,88个县普通客运站全覆盖,“通村村”平台被交通运输部列为“12件更贴近民生实事”之一在全国推广。在全国率先完成ETC推广发行目标,ETC车道覆盖率达100%。2019年完成公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较2015年分别增长4.5%、11.5%、28.8%和61.9%,公路货运周转量增速持续保持全国前列。

五、行业治理稳步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权力事项由237项减为126项。开展科技攻关22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38项;颁布省级地方标准3项、行业技术指南19项。推进公路建设和运营期节能减排,新能源、清洁能源公交车比例超过82%。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实现“双降”,水上交通连续保持“零事故、零死亡”。实施普通国省道、县乡道安防工程5.6万公里、危桥改造2.6万延米。建立生态环保长效工作机制,开展绿色低碳高速公路示范项目建设,贵阳、遵义两个绿色交通城市示范项目通过验收。

纵观“十三五”,我省交通运输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靠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实现了“小省、穷省办大交通、美交通”的后发赶超;靠的是高位推动抢抓机遇,省委省政府压茬推进“三会战两决战一行动”,与交通运输部签订两个部省协议均取得实效;靠的是党建引领绝对忠诚,以乌江流域为试点创新推行“5457”党建工作法,累计创建84个先进基层党组织、35个星级党支部,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靠的是交通精神坚韧不拔,我们用76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2901条隧道、1.1万余座桥梁,架起了一片近500平方公里的“高速平原”装点贵州大地,实现从“地无三尺平”到“世界桥梁博物馆”的华丽转身。

参会记者在仔细记录。

“十四五”贵州交通建设重点工作

(一)抓引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的“1234”总要求,按照高速加、瓶颈减、水运乘、债务除、枢纽兴的思路,组织实施“435行动计划”:

“4”:提升交通服务支撑全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能力,着力构建快捷高效的交通运输保障体系,服务“四个轮子一起转”,“四个轮子”转到哪里,交通运输就保障到那里。

“3”:补齐公路路网、综合枢纽、水上运输“三个短板”,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枢纽,着力打造路衍经济、枢纽经济。

“5”:推进交通运输投融资模式创新、交旅融合发展、“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智慧交通建设、山区公路建设运营风险管控等交通强国“五项试点”,提升人民群众交通便捷度,进一步增强对交通运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抓投资。“十四五”公路水运投资总体思路:保持交通有效投资平稳运行,计划完成投资6000亿元左右,到2025年,基本达到交通运输节点顺畅、枢纽繁荣、产业活跃的预期。

新闻发布会现场。

(三)抓突破。

一是高质量编制规划。以国家编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为契机,高质量编制《贵州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和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完善“十四五”规划项目库。开展新型服务区、枢纽经济等专项研究,加快形成“交通+”融合发展示范点,努力构建交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二是推进交通强国试点。高质量完成交通运输投融资模式创新、智慧交通建设、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山区公路建设运营安全风险管控等5项试点33项约束性和20项预期性任务,分解目标和定期调度,形成一批高水平技术导则和标准指南,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三是补齐“三个短板”。围绕打造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实施国家高速公路“补断畅卡”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沪昆、兰海等国家高速公路繁忙路段扩容改造,有序推进省际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建设。稳步推进普通国省道和农村公路改造,研究推进乌江水运主通道提等升级、红水河龙滩1000吨级通航设施建设,提升“北入长江、南下珠江”水运通道的运输能力。

四是构建高效能流通体系。构建优质高效的客运体系,全面推动传统客运转型升级。构建高效专业的物流体系,加快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综合运输枢纽示范工程。进一步提升市县客运站服务能力和水平,实施城市绿色配送示范工程,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甩挂运输和接驳运输,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五是培育交通产业经济。突出“交通+”融合发展,加强与特色的传统村落连片集聚区深度融合,支持传统村落拓展服务新业态。加快高速公路与全省重点产业园区、重点小城镇的有效连接,助推基础能源、现代化工等十大工业产业借势“起飞”。发挥交通辐射效应,大力发展“路衍经济”“枢纽经济”,把高速公路打造为枢纽增长带。支持乌江、红水河流域煤电磷、煤电铝、煤化工、煤电钢、石材产业经济走廊打造,形成新的交通经济增长带。

答记者问

新华社记者:

贵州入选了第一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省份,请问目前相关工作进展如何?下一步重点又是什么?

新华社记者提问。

省交通运输厅党委书记、厅长邵勋:

邵勋答记者问。

目前,贵州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019年10月9日,国家召开试点工作启动视频会,贵州被列为第一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2020年4月26日,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关于贵州省开展交通运输投融资模式创新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批复开展试点的省份。2020年6月4日,我厅印发了《贵州省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工作方案》,将部批复我省的交通运输领域投融资模式创新、智慧交通建设、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和山区公路建设运营风险管控等5个试点细分为33项约束性任务和20项预期性任务,完成时限为2020年至2025年。2020年计划完成14项约束性任务和2项预期性任务,已全部完成,其余19项约束性任务和18项预期性任务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下一步,我省将狠抓五大试点任务,高质量完成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

一是推动国家高速公路搭配公益性非收费公路投资的“肥瘦搭配”模式,优化完善PPP新模式。深化交通领域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通过经营性公路资产证券化、基础设施信托基金(REITs)等方式盘活交通基础设施存量资产。打造贵州公路养护和桥梁建设企业上市“姊妹花”。做大做强交通产业发展基金,拓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压降交通领域隐性债务,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

二是加快推动省级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国家交通物流平台贵州区域交换节点、数字交通创新示范基地,以及交通建设质监、投资预警监督、新农村交通综合服务、综合交通出行等平台建设。以沪昆国高贵阳至安顺段扩容工程智慧高速公路、贵阳市观山湖区数博大道智慧城市道路工程、贵州省智慧水运工程等为载体,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

三是以荔波喀斯特、铜仁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等旅游风景道,以及花江特大桥(世界第一高桥)、平塘特大桥(世界最高混凝土桥塔)等“路旅融合”“桥旅融合”“山地房车”示范项目为重点,完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打造交通+旅游融合发展样板,助推旅游产业化加快发展。

四是深入推动“美丽农村路+”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打造美丽农村路经济示范走廊,实施开展1.5万公里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优化500亩以上坝区路网结构和通达能力,助推12个重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服务支撑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五是制定出台山区公路风险管控、建设养护、应急救援、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制度与标准体系,加快建立部门协同、区域联动的交通调度与应急指挥体系。全面开展山区公路“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建设,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实施一批公路灾害防治、长陡下坡治理、危桥改造工程。持续升级西部山区道路运输安全警示教育基地,建设完成省道路运输安全研究中心。

人民日报记者:

从江县是省交通运输厅定点帮扶的深度贫困县,如今已顺利退出贫困序列,能否介绍一下省交通运输厅近年来助推从江县按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做了哪些工作?

人民日报记者提问。

省交通运输厅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董翔:

董翔答记者问。

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省交通运输厅定点帮扶深度贫困县从江县,帮扶过程中,省交通运输厅探索了 “贵州交通决战从江战例”,把“贵州战法”在从江进行了有效实践。在这5年中,省交通运输厅多举措助推从江县脱贫攻坚,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选派人方面。省交通运输厅自1992年起,开始向从江县选派帮扶干部,28年来,累计选派超过400人扎根从江一线。2016年以来,累计选派300余人,设有专班、工作队、攻坚队等10支常驻队伍,在从江一线工作的干部最多时达170人,选派第一书记最多时达28人,增派帮助工作的驻村队员最多时达76人。2016年以来,厅系统18名个人、5个集体荣获省部级脱贫攻坚表彰,25名个人入选全省脱贫攻坚“群英谱”。

筹资金方面。2016年至2020年,省交通运输厅支持从江县资金达到34.17亿元,其中有项目计划的资金32.02亿元,其它渠道筹集的2.15亿元。其它渠道筹集的2.15亿元资金中,厅本级筹集的0.67亿元,厅属各单位筹集的0.91亿元,劳务就业务工人员工资0.57亿元。

开展工作方面。一是提升交通设施建设。发挥交通行业的优势,全力支持从江县路网建设,在从江县率先实施“组组通”硬化路和县乡公路路面提升改善工程,提前一年完成了750公里的通组路硬化,率先实现了500公里的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和货物流通,为脱贫攻坚打下好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是精准助推劳务就业。发挥交通行业就业大市场的优势,打造“有组织的劳务就业”的“从江模式”。一方面帮助组建并发展“从江扶贫建设工程服务有限公司”,通过该公司带动从江劳务就业,按照“近期就业、远期产业”的思路,我们从人才、项目、资金上扶持“从江扶贫公司”发展,目前该公司完成产值5000多万元,培养了8支从江籍劳务队伍,100多技术工人;另一方面,有针对性的组织从江群众就业,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为施工队长(保安队长、收费班长)等有30余名,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培养为技术工人580多人(机械操作手、公交驾驶员、收费员等),有劳动力的安排就业3341人次(保安员、保洁员、伐木工、浆砌工等),不能离家的开发公路养护员等公益岗1300多个帮助家门口就业。

三是大力实施教育帮扶。利用省交通运输厅下属的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资源,专门开设中高职精准扶贫“从江班”,定向招录从江籍学生,目前已累计招录873人,当前毕业的179人已全部安排就业,其中贫困家庭学生111名。另外,我们在产业帮扶、消费扶贫、补齐短板等等方面还作了大量工作,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认可。

中国网记者:

“十三五”时期,贵州相继实现了村村通沥青(水泥)路、组组通硬化路,请问贵州下一步将如何推动农村公路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中国网记者提问。

省公路局副局长阮有力:

阮有力答记者问。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十三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我们顺应人民群众“盼修路、多修路、修好路”的迫切需要,相继启动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路行动计划、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三年大决战、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等攻坚行动,农村公路建设连战连捷。5年来,全省农村公路累计完成投资1268亿元,新改建里程5.9万公里,建成7.87万公里通组硬化路,实施危桥改造1254座、安防工程8.3万公里,于2017年底在西部率先实现了建制村通畅率、通客运率达100%,提前2年实现交通扶贫兜底性任务,于2019年6月在西部率先实现30户以上村民组通硬化路,历史性地解决了群众出行难和“黔货出山”难题,以交通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发展条件,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紧扣建设交通强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目标,围绕“规模结构优化、设施品质精良、运输服务优质、治理规范有效”的总体要求,全力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一是把农村公路作为服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先行基础,持续拓展农村公路服务功能。推进农村公路与特色产业、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三变”改革等一体化融合发展,拓展农村公路服务附加值;推进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改造、县乡公路路面改善提升工程等项目建设,加速完善美丽农村交通网络,更好地服务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二是把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改革作为优化农村公路管理体系的有力抓手,持续提升行业治理能力。逐步推行农村公路绩效管理,指导地方政府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政府考核指标,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全面推行农村公路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夯实县级人民政府主体责任,将爱路护路纳入乡规民约,引导群众深度参与,构建农村公路“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管理机制。同时,以贵州“四好农村路”综合管理系统为抓手,发挥数据“聚通用”作用,完善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科学决策体系,精准制定农村公路投资方向和养护内容,全面形成上下联动、运转高效、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保障到位、社会参与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

三是把多元养护作为农村公路提质增效的实施载体,持续提高农村公路养护水平。全面落实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有序推进市场化、专业化养护,将农村公路建设和一定时期的养护进行捆绑招标,将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与农村公路养护工程、日常养护等捆绑招标开展区域化养护,引导养护企业加大农村公路养护投入,运用成熟的养护施工工艺和施工设备,提高养护机械化水平。设置农村公路养护公益性岗位,鼓励沿线群众参与或承包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并优先选择贫困群众就近参与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增加农村群众就业收入,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确保农村公路有钱养、有人养,养到位。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