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水县主要民俗节日简介
一、布依族三月三
惠水布依族“三月三”是流行于惠水涟江流域布依族群众中的民俗节日,于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举行。是与布依族的原始宗教和稻作文化紧密联系,随时间的演进成为以布依族青年男女对歌谈情说爱为主,包含其他健康的娱乐活动内容的群众性民族节日活动。
三月初三当天,大部分布依族村寨都要扫寨,“祭山神”。仪式由布依族中的布摩主持。布摩摆上香案,洗手焚香烛,口念祭词。祈求山神保佑村寨的六畜兴旺,人寿年丰。祭祀完毕,布摩提着公鸡,带领村民绕寨子到每家每户去用石砂投掷作驱逐魔鬼状,最后在寨门系上反搓的草绳,以示已把秽物恶鬼扫出寨外,挂上辟邪卦挡住污秽,保佑村寨的安宁。
在三月三这天,布依族村寨家家户户除了杀猪、杀鸡祭祖,款待亲朋外,还要做一种布依族特有的风味小吃清明粑,又叫水叶菜粑。布依族女子到野外采来水叶菜嫩芽洗净,用石碓舂碎,然后将准备好的糯米面掺上捣碎的水叶菜糅合成面团,包上红糖、芝麻等配料。拿到烙锅上烙熟即可食用,其味道清香可口,风味独特。节日一大早,老阿妈们就忙着给姑娘们准备用天然植物(布依族叫染饭花)染成的三色糯米饭和鸡蛋,帮助布依姑娘精心梳妆打扮,让她们到歌场对歌,寻找意中人。
节日当天中午,布依族男女青年三五成群地来到歌场进行对歌。双方互问姓名和地址后,便唱起了热情洋溢的相识歌;接着便是相互羡慕的赞美歌和情深意切的爱慕歌。双方在唱相爱歌之前,往往要先唱饶有风趣的盘歌。盘天问地,说古道今,互相测试劳动生产知识。经过长时间的对歌摸底,情感便增进了一层,接着便唱起情意绵绵的相爱歌。对歌时,双方一般都是两个以上齐唱,一人起头,余者帮腔。歌词分为传统歌词和即兴创作两种。通过对歌,姑娘若是觅到了知音,便会避开人群,双双对对到松林中细语轻谈,情到深处,如果姑娘愿意继续和小伙子交往,便将自己的三色糯米饭和鸡蛋送给小伙吃,作为爱情的见证。意味着彼此的爱情像糯米饭一样紧紧的揉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现在,布依族“三月三”歌场除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外,男女老少均可参加,是走亲访友、相互慰问的节日,也是布依族、苗族、汉族等各族人民大团结的盛会。
作为自发性的民族群众性民俗活动,对布依族的原始宗教、生产方式、人类远古时期婚姻关系的发展过程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伦理学、美学等方面的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作为娱乐性的民俗文化活动,对固化布依族的身份认同,加强该民族的内部团结,和谐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三月三”又是布依族的民歌艺术节,人们在这个时候用情歌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以歌交友的活动,将布依族优美的情歌传承久远。
二、布依族端午节习俗
惠水布依族的端午节很多习俗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如举行全寨的祭祀活动、游百病、赶药市、山歌对唱,还有包灰综、枕头粽,给小孩子挂红鸡蛋等。惠水端午节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从考证,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惠水布依族来源于古代百越民族“骆越”的一支,端午节的来历似与该民族早期的图腾崇拜有某种神秘的联系。
举行祭祀活动和游百病、赶药市、山歌对唱,是惠水布依族端午节最为重要的节日习俗。节日清晨,来自各地的农民云集在县城闹市区设摊出卖各种中草药,买药的市民们络绎不绝,甚至还有人在当天直接上山采药。当地的布依族群众普遍认为在这个阳气最盛的时候,恰好是植物生长最为茂盛的时候,所以任何植物都可以入药。当天吃到了药,则可保一整年身体健康而不染疾病。端午节当天,惠水布依族村寨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包灰粽、枕头粽、煮猪肉等来祭祀祖先,祈求先灵保佑,永无灾难、全家康乐,同时祈念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早早吃完晚饭后,布依族等各族群众盛装出游,从四面八方蜂拥至县城涟江河畔、南门大桥,两公里长的道路上人头攒动,蔚为壮观,据说这样就可以把身上所有的疾病都丢掉,称为游百病。连江边上,布依族青年男女三五成群对唱山歌,场面热烈非常。
作为自发性的民族群众性民俗活动,布依族端午节习俗对布依族的原始宗教、生产方式、人类远古时期婚姻关系的发展过程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伦理学、美学等方面的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作为娱乐性的民俗文化活动,对固化布依族的身份认同,加强该民族的内部团结,和谐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摆榜苗族赛马节
摆榜苗族赛马是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举行。赛场先设在毛栗坪,后迁至苗语叫“吉那”的兔场,20年代又迁到现在的姨妈坡,场地较大,观看者数千人。
节日清晨,女青年身着盛装,手提花篮,青年小伙手捧芦笙,剽悍的骑手牵一匹辔头拴着铜铃的骏马,向跑场汇集。摆榜赛马分两种形式。一是竞赛,即在场地绕圈子比赛。二是飞马拾物,即在赛马前方路上直线性均匀地插上若干枝小树丫或把手巾等物等距离地放在地上,赛者骑马飞奔并倒挂在马上俯身来拾地上之物,轮流精心,以拾得多者为胜。这种形式一是看驯马的技术,二是看骑手的技术。偏离目标远了,手拾不着要拾的东西,马跑在目标县上,无法拾物,骑艺不精,倒挂时会摔下来。在这两种速度中,前者侧重比速度,后者侧重比技巧。
中午时分,寨老吹响牛角,宣告比赛开始。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牵马开道,等到铜鼓三响,骑手们便扬鞭纵辔,奋蹄驰骋。姑娘们向获胜的骑手献上花篮、绣帕。围着骑手跳起《芦笙舞》、《甩花舞》,随后把自己做的糯米饭与心仪的小伙共享。
在赛马节举行的时期,摆榜周边的地区群众也赶来参加,赛马节实际上已成为摆榜苗族男女青年展现自我选择爱人的一个恋爱平台。
四、九龙苗族摔跤节
九龙苗族摔跤节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相传,古时九龙山有一个叫杨首辈的后生,个子虽不高大,却有一手不凡的武艺。有一年,官军以苗民不服管教而派兵攻打九龙。杨首辈设计捉拿了官军首领,官司府大惊,忙派人带来礼品向杨首辈道歉,并请示放回官军将领。杨首辈胸怀坦荡,决定放回官军首领,但同时要求官府一个条件说,“官府设有考场,苗家要有花场”。官府无奈,只好答应他设花场的要求。花场是当地苗家集合摔跤手和歌舞游玩的地方,开场的那天,恰是农历的三月初三,于是,杨首辈征得大家同意,定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为“摔跤日”。
摔跤节这天中午时分,人们陆续汇拢到龙潭坝上。随着三声铁炮响,宣告节日活动开始,苗族群众自然分成若干个圈子。在圈子内,有的跳芦笙舞,有的跳粑棒舞,有的吹唢呐,有的吹大号。待到太阳快下山时,摔跤活动开始进行。九龙苗族的摔跤方式很独特,摔跤手必须彼此抓住对方的腰带,只靠臂力的腰腿劲相互角力,各自拾一根青布带,相互将右手插过对方的左肋,右肩互抵将布带绕过对手的腹部,布带两头置于对方的椎,两手抓牢,正如斗牛时两头牯子头角相抵的架势。寨老发出号令后,方能开始搏斗,先倒地者为输,一般是三盘两胜。摔跤场上,龙腾虎跃,闪展腾挪,扣人心弦。谁要是能摔倒所有的对手,谁就被誉为“盖场”的摔跤王。往往在跳舞、摔跤之后,姑娘后生相互寻找到了意中人,双双相邀,离开龙潭坝,步入山林之中,盘歌对唱,倾诉爱慕之情。
五、鸭绒苗族跳花场
鸭绒摆金等地苗族,每年阴历正月初三至十三都要跳花场。其规模少则几百人,多则四五千人,是苗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花场一般设在较为平坦的草坪上,跳花场中栽三棵木桩,(三角锥形),场主将长两米左右的红布系在竹竿巅上后,即宣布“立花树”开始。顿时,铁炮、鞭炮齐鸣,几个汉子将竹竿直立起来,红布条幅在空中迎风飘扬。男青年吹响芦笙,边吹边舞,一群姑娘手挽手跟在小伙子的后面,踏着节拍,翩翩起舞,绕杆而行。
青年们经过跳芦笙、对歌、“抢羊”等活动,结识新的朋友,便成双成对,互诉衷肠。姑娘从竹饭箩里拿出五色糯米饭,腊肉等美食,给小伙子品尝。小伙子能够吃上花糯米饭,情感又进了一层,便在月夜继续和姑娘幽会、对唱。这时的情景,和白天那种含蓄、腼腆不同,而是开怀畅谈,无拘无束,但都循规蹈矩,不得出流言,更不能非礼。几经频繁接触,感情非同一般,就互赠花带、木梳、鞋垫和银饰等信物,为秦晋之好苗族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对牛结下了特殊的情感,至今苗族仍保持着对牛的敬爱与崇拜心理。苗寨寨门悬挂带角牛头。苗家神龛下放有相连牛角,不忘时祭。苗族人民常说牛如同她们的父母,史记:"蚩尤有角,牛首人身。"可见远古之时,苗族早就是一个崇拜牛的民族了。苗族人民爱斗牛,以水牛相斗,并不是戏牛取乐,而是以斗牛的方式,展示苗家敬牛爱牛拜牛的特性。大坝批弓苗族斗牛场开场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批弓斗牛场,是在每年“交秋”之后的狗场天开场,节日当天热闹非凡,民族活动丰富,深受方圆百里的苗族群众喜爱。据调查,早在1957年,前来参加踩场斗牛的头数竟达一百七十多头,偏僻的小山村因此热闹了七天七夜。如今,批弓斗牛场的欢乐场面,规模仍然盛而不衰。奠定了基础。
六、三槽布依粽子节
三槽布依粽子节,是三槽地区传统的幼儿节日,以娱乐幼儿、少儿为主,也兼及祭祖、驱邪、交游、休闲等内容,它的历史非常久远,据传,在远古时代,三槽这个地方,耗子特别多,有一年耗子把三槽田里的谷子全部偷吃光。到第二年,西南大坝(布依族为“负统牢”)的寨老就约定,今年一薅完秧子,我们就要请周边的亲朋好友来集会,老年人、中年人在家,青年男女到田坝中间唱歌、对歌,谈情说爱,互找意中人。小孩则在寨中玩耍,让人气胜过鼠气,避免鼠灾发生,从那以后,年年如此,自从有了文字和甲子以后,就决定在每年的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子日或第二子日过节,一直沿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