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水鸭寨苗族跳花场
惠水苗族跳花场源于清朝,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清康熙时惠水文人夏文炳所著《定番州志》就有“樵夫跳月窟,鱼父戴风家”,“晚从晴处宿,暧酒趁苗歌”之说。鸭绒摆金等地苗族,每年阴历正月初三至十三都要跳花场。其规模少则几百人,多则四五千人,是苗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花场一般设在较为平坦的草坪上,跳花场中栽三棵木桩(三角锥形),场主将长两米左右的红布系在竹竿巅上后,即宣布“立花树”开始。顿时,铁炮、鞭炮齐鸣,几个汉子将竹竿直立起来,红布条幅在空中迎风飘扬。男青年吹响芦笙,边吹边舞,一群姑娘手挽手跟在小伙子的后面,踏着节拍,翩翩起舞,绕杆而行。
青年们经过跳芦笙、对歌、“抢羊”等活动,结识新的朋友,便成双成对,互诉衷肠。姑娘从竹饭箩里拿出五色糯米饭,腊肉等美食,给小伙子品尝。小伙子能够吃上花糯米饭,情感又进了一层,便在月夜继续和姑娘幽会、对唱。这时的情景和白天那种含蓄、腼腆不同,而是开怀畅谈,无拘无束,但都循规蹈矩,不得出流言,更不能非礼。几经频繁接触,感情非同一般,就互赠花带、木梳、鞋垫和银饰等信物,为秦晋之好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