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发展中药材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
为贯彻落实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议关于产业扶贫的决策部署,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要求,结合全州中药材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概况
中药材产业是省级确定的产业化扶贫重点产业和新医药工业依托产业,是贵州省着力培育的“五张名片”之一。黔南州是全省中药材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条件。黔南素有“天然药库”美誉,全州中药材重点品种292种,道地药材重点品种50余种,有人工规模种植的60余种。省级重点发展的23个中药材品种中,我州有19个。全州有医药企业31家,全省中成药龙头生产企业3家,全州药品生产企业共拥有药品注册品种294个。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将中药材产业作为全州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打造,中药材产业已逐步成为全州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增收的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之一。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根据全州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天然药材资源自然分布状况及适生条件,通过3年努力,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中药材产业生产、研发、加工和流通体系。到2019年,全州中药材种植覆盖农户16.2万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5.3万人,中药材种植农户人均年收入4200元以上(附件1)。
到2019年,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94.5万亩,比2016年增加18.1万亩(2016年按76.4万亩计),总产值29亿元以上,面积和产值处于全省前列。
——培育2个以上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5万亩的种植大县,打造2个以上具有特色的黔药优势品种,建设种子种苗繁育基地4万亩以上。
——建成现代化的综合性中药材物流基地1个,产地主加工基地1个,构建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完善现代化信息物流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
——三都县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3万亩以上,平塘县大塘镇新增中药材2000亩以上,长顺县代化镇以及15个一类贫困乡镇、349个深度贫困村中药材种植取得新的突破。
(二)年度目标。
2017年,全州种植面积达82.43万亩,总产值25.38亿元。培育1个以上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5万亩的种植大县,积极打造具有特色的黔药优势品种,建设种子种苗繁育基地3.5万亩以上,积极推进现代化的综合性中药材物流基地建设和主加工基地建设。
2018年,全州种植面积达88.47万亩,总产值27.24亿元。培育1个以上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5万亩的种植大县,积极打造具有特色的黔药优势品种,建设种子种苗繁育基地4万亩以上,积极推进现代化的综合性中药材物流基地建设和主加工基地建设。
2019年,全州种植面积达94.5万亩,总产值29.1亿元。培育2个以上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5万亩的种植大县,打造2个以上具有特色的黔药优势品种,建设种子种苗繁育基地4万亩以上,建成现代化的综合性中药材物流基地1个,主加工基地1个,构建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完善现代化信息物流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
三、产业布局
(一)重点发展品种(10个)。
根据各县(市、区)实际,综合考虑市场需求、特色稀缺、栽培面积、产量质量、种植习惯等因素,全州拟重点发展刺梨、艾纳香、南板蓝根、无患子、何首乌、金银花、砂仁、铁皮石斛、皂角刺、黄柏等10个品种,其中铁皮石斛、何首乌、艾纳香、金银花等品种既是全省重点发展品种,也是道地中药材品种,黄柏和刺梨分别是重点发展品种和道地中药材品种(附件3)。
(二)重点分布带(3个)。
根据我州中药材资源现状,因地制宜突出主导品种,适当集中连片种植,注重规模效应。高海拔冷凉地区以何首乌、太子参、续断、桔梗、白芨、玄参、黄栀子、皂角刺等为主,中海拔温热地区以刺梨、南板蓝根、金银花、铁皮石斛为主,低海拔高热地区以艾纳香、砂仁等为主,同时注重发展杜仲、钩藤、黄柏、无患子等木本中药材。
——传统中药材产业带。以龙里、贵定、长顺、惠水为核心,辐射带动瓮安、福泉、独山等县市,主要品种包括刺梨、生姜、太子参、金银花、钩藤、续断、桔梗、皂角刺、黄柏、黄栀子等,带动种植农户7.8万人。
——特色、道地中药材产业带。以罗甸为核心,辐射带动平塘、惠水、荔波等县,主要品种包括艾纳香、砂仁、桔梗、苦参、三叶青、米槁、杜仲等,带动种植农户3.5万人。
——稀缺(设施)中药材产业带。以都匀、独山、平塘为核心,辐射惠水、荔波、三都等县,主要品种包括铁皮石斛、何首乌、南板蓝根、天麻、白芨、无患子、钩藤等,带动种植农户5万人。
(三)重点产业县(5个)。
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将42个县作为重点培育中药材产业县,其中我州有4个(罗甸县、独山县、龙里县、贵定县),2017年新增惠水县,全州重点产业县达到5个。到2019年,5个重点县种植规模达到61万亩(附件2)。
四、市场拓展及体系建设
——省内市场拓展。依托州内信邦、神奇、盛世龙方等重点企业,积极引导省内益佰、百灵、同济堂等知名医药企业到州内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鼓励省内公立中医医院优先采购以“定制药园”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药品,开展多形式的产销对接,提高本土制药企业购买本地药材的比例。
——省外市场拓展。按照全省统一部署,不断加大对省外市场的开拓力度,实现我州道地中药材省外市场占有率逐年增长。力争龙里刺梨、罗甸艾纳香、独山铁皮石斛等品种在种植规模、药材产量、市场占有率、综合产值方面取得进一步突破。
——市场体系建设。建立配套完善的中药材市场网络,从根本上解决中药材销售渠道问题。一是积极争取省级支持,在龙里县建设1个有较强影响力的现代化中药材专业物流基地和1个区域性大品种产地交易市场;二是在独山县、罗甸县、贵定县、惠水县分别在5000亩以上集中连片药材基地建设季节性简易市场;三是扶持有条件的中药材流通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培育中药材经营企业1-2户;四是在独山县建设1个重点药材产地主加工基地;五是充分利用广州对口帮扶、国投公司定点帮扶等各方资源,在产品销售渠道拓展、展销平台和电子商务网络搭建等方面开展互利合作,进一步推动我州中药材产业“泉涌”发展。
五、投资及产出概算
(一)资金投入。
到2019年,全州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到94.5万亩,建设种子种苗基地4万亩以上,建成1个物流基地和1个产地主加工基地,3年预计总投资5亿元。
——种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亿元(新增18.1万亩中药材基础设施投入0.9亿元,存量基础设施修善0.1亿元)。
——新增发展中药材种植投入1.5亿元,分3年投入(附件4)。
——种子种苗基地建设投入(含部分品种种质资源保护)0.5亿元。
——综合性中药材物流基地(含主加工厂)建设投资2亿元。
(二)资金来源。
——贵州省脱贫攻坚投资基金(产业基金)约2亿元,股权投资,分3年投入。
——整合资金约1亿元,每年整合发改、扶贫、科技、工信、财政、商粮、卫计、农委、林业等各项资金,分3年投入。
——企业投资约1.5亿元,分3年投入。
——农民自筹约0.5亿元,分3年投入,含投工投劳折合资金。
(三)产出概算。
到2019年,全州种植规模为94.5万亩,年均产值达29亿元以上,平均亩产值3000元以上,新增18.1万亩中药材实现产值6.25亿元(附件5)。
六、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州、县(市、区)财政要逐步增加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开展中药材产业种植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在争取并用好中央、省级扶持资金的同时,积极整合发改、扶贫、科技、工信、财政、商粮、卫计、农委、林业等各项资金,重点向深度贫困地区基地建设,以及科技支撑、种苗繁育、贷款贴息、品牌创建等方面倾斜。同时,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对工作完成好、推进快、效益好的县给予奖励,对工作落实不力,完成任务差的县给予通报批评。
(二)加大优惠政策支持。对中药材种植及加工达一定规模的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企业给予政策性土地使用、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鼓励州内龙头企业、科研机构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投资机制;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三)完善产业发展模式。培养一批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药农经纪人、药农带头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挥新兴经营主体对贫困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从分散生产向组织化生产转变。加大“三变”改革力度,完善“中药企业+种植大户+农户”、“中药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通过订单联合种植、保底收购等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带动贫困户增收。
(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品种结构,重点发展潜力大、见效快、收益高以及有较稳定市场需求、发展生态效益好的品种;调整种植规模,大力推广集约化、规模化种植,着力建设质量稳定可控、集中连片的种植基地;优化种植方式,加强优良品种推广,强化企业引领作用,提升规范化种植水平,提高药材质量和单产。
(五)延伸产业融合链条。推动以药食两用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健康类产品的产业化生产,重点支持以刺梨、铁皮石斛、艾纳香等为原料的中药民族药产业链延伸,推动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与乡村旅游、文化推广、生态建设、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一批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开发一批具有黔南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建设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综合体。
附件:1.三年行动计划主要目标及任务进度表
2.三年行动计划县(市)发展目标
3.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发展品种规划表
4.三年行动计划种植投入概算表
5.三年行动计划种植产出概算表
贵公网安备 522731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