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农村危旧房治理路径过程中,王子塘村积极探索化解“拆旧建新”与“留根护脉”矛盾的方法,创新“群众共商、资源共聚、成果共享”三共治理模式,将零散残垣断壁转化为乡愁文化地标,为2025年贵州省全面推行“两清两改两治理”行动提供了先行经验。
共商共议:从“拆旧争议”到“护宅共识”的治理破题
通过和群众共同商议,大家一致认为,清理不是简单的“一拆了之”,而是要在安全底线与文化根脉间找到平衡点。一是溯源定价值。针对白岩组23处清代至民国危房,组织老工匠实地勘验,确认王子塘大院清代主梁、雕花门板等47件核心构件的文物价值。二是协商定去留,在村内9个组组织召开议事会,杜国明、张志祥等原住户带头捐赠祖宅构件,15户村民自愿将祖传石基、木料集中迁移至村集体用地。三是冠名保权益。对张泽贵户捐赠的清代石础、张志祥户提供的民国窗棂等300余件物品建档编号,刻录捐赠者信息铭牌挂于物件上进行展示。
共建共聚:从“碎片旧料”到“乡愁综合体”的功能再生
王子塘大院通过功能再造,让沉睡的残垣断壁“开口说话”,老物件既成为乡土教育的活教材,又化作乡愁记忆的新载体,实现历史记忆与当代价值的无缝衔接。一是将白岩组散落的清代石基、民国青砖等建材,按原貌重组为“五间房子共根梁”的主体架构,复原“七步梯子一样长”的清代建筑规制。二是功能再造。依托捐赠的老物件打造“三区一馆”(研学区、就餐服务区、农耕体验区、村史文化馆)。三是全民性参与:王子塘大院的一瓦一木及屋内的老物件,均来源于全村9个组群众自发捐赠,形成“家家有捐赠、户户留乡愁”的共建氛围。
共管共享:从“代际遗忘”到“全民守护”的长效传承
通过“社会认领+功能共享”,王子塘大院既成为游客的乡愁体验地,更作为村民的精神文化家园,实现“护老宅、惠民生、传文脉”三重效益。一是申请到广州荔湾区南源街道帮扶资金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发动村内乡土人才、社会人士等认捐,募集资金2万余元专项用于古宅养护,物件均刻录捐赠者信息铭牌。二是代际共享传记忆:将王子塘大院设为村“银发活动中心”,重阳节组织全村老人围坐百年石阶话家风,利用农耕体验区开设研学课堂,青少年通过老物件触摸祖辈生活。三是助农产销一体化。村级食堂优先收购村民种植的蔬菜、养殖的鸡禽,为周边10余户脱贫户提供稳定销售渠道,依托大院游客资源,搭建“四季采摘园”助销平台,春季樱桃、夏季蜂糖李、秋季葡萄、冬季金钱橘通过食堂展销区直供游客,带动农户年均增收2000元。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王子塘大院的砖瓦间既凝固着2023年整治时的汗水,也折射着2025年政策的光芒。这种跨越时空的治理共振证明:乡村振兴的智慧,往往藏在对“老问题”的“新解法”里——当我们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残垣断壁,用系统的思维链接过去与未来,每一块旧砖都可能成为撬动乡村复兴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