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成长在扶贫旅程中
2017年12月,我记得那是一个有雪的冬天。
当时的我还没有结婚,听说被派驻村了,心里按捺不住的狂喜,迫不及待要进村开始如诗如画的“神仙”日子。几天后,带着这些精心准备的度假装备和跳跃澎湃的心情,随驻村队伍浩浩荡荡出发了,我已经准备好在水源村这大氧吧里享受阳光享受馨香。然而,所有的一切和我的畅想竟没有一丝丝相同。
“看样子今晚也不能睡了”
“我鞋破了,但是还有几户没走完”
“我这头发,眼神不好的怕是也分不出个男女了”
……
日子这么一天天过着,好想家里香喷喷的饭,想刚谈了不久的女朋友,想城里的灯红酒绿车水马龙。
群众未搬迁时破旧不堪的老房(现已复垦复绿)
这一天,我们开始了下村后的第一次走访。贵州的冬天,总是淅淅沥沥,冷冷冰冰,我穿着棉袄,仍旧感到刺骨的寒。乘了同事的摩托一路颠簸来到组里走访,炊烟袅袅,鸡鸣狗吠,道路泥泞,仿佛与世隔绝。我们走在崎岖路上,走进低矮的木屋,心情越来越灰暗。其中一户叫王华桥的贫困户更让我至今难忘,那一间石头砌成的屋子刷新了我对“贫穷”的认知。借着从墙缝里透出的微光,我看见四个孩子好像在写作业,其中一个孩子起身拉开了灯,我看见他们稚嫩的脸庞,心中推测大的可能念高中了,小的估摸着也就七八岁,脸有点脏,也有些冻红了。四个孩子衣衫单薄,其中最小的那个男孩脚上穿着一双破烂的凉拖鞋,脚被冻得通红,胆小的躲在姐姐身后。寒冬腊月,我这个一米八的大小伙都冷得瑟瑟发抖,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光脚忍受如此的寒冷。环顾四周,黑黢黢的墙壁上挂着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具,凹凸不平的地上摆放着几张破桌椅,可就在我左边的墙上,明晃晃的挂了两排金黄色的奖状:“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劳动小能手”。顿时,这个家徒四壁的屋子绽放出金色的光芒,充满美好的希望。
想想我从小被父母捧在手心里长大,冬天怕冷了夏天怕化了。我哽咽了。我认识到我们这些人要干什么,肩负着什么。我们要做的就是竭尽全力,为了那些会慢慢变好的可能而努力奋斗,给眼前这些孩子的未来一份期盼!这一刻所谓驻村的苦,驻村的累,就像这房顶的烟,风一吹便没了。
易地扶贫搬迁后群众生活上已有质的飞跃
后来驻村的日子,帮村民搬迁、走访、整理资料、调解矛盾纠纷……村里任何事,只要我能做的,不能说是做得最好的,但却是做得无愧于心。三年,一千多个日夜,我从30岁走到33岁,水源村的生活正发生水滴石穿的变化:来时的树苗长成郁郁葱葱的大树;来时泥泞的小路变成今天的康庄大道;来时年少轻狂的小伙变成心中有村民的驻村干部。是的,我在扶贫历程中慢慢成熟,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