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山那边听到了水的声音
山那边的村寨是边远的板长村,海拔约1400米,辖着8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寨,寨子旁边有一个取水点,水源充足。山这边有另外五个行政村寨,这里没有水源点,多年以来群众吃水都是肩挑马驮。怎么把山那边的水引到山这边,这是当前我们要解决的群众饮水问题。
深入踏勘水源点、谋划供水管网通道,对接水务部门。既要少占粮田又要把握施工季节,力争最小建设的损失、最少的投资、最快的推进是扶贫帮扶安全饮水中我最为关注的事。饮水工程有了科学规划,下一步就是落地建设。
召开群众会
定下来了就干,群众饮水指日可待。我心里有着无比的兴奋和喜悦,组建突击专班,亲自带队上马。
可是,开工的第一天,施工单位的电话就一直不断,“这里运输不畅、那里群众阻扰、山上不能开挖、路边材料受损。”饮水工程刚开始就被迫叫停。
“谁说话算数、谁是负责的、是谁同意了把我们的水卖给你们”、“想拿我们的水去卖了挣钱,我们坚决不答应。”一帮群众不邀而致,参与到了我们的项目协调推进会。
项目建设现场协调会
请他们坐下来,耐心细致地解释到:“建设饮水工程是为了大家能喝上安全的水、健康的水,保障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
“这些大道理谁都清楚,不用你们讲,我们寨子的水就是我们的资源,不能供给其他村寨的”、“以后要是没水喝了,我们找谁,反正你们在这里工作结束就调走了,到时候还不是没有人管我们”、“不行就是不行,谁来了都不行。”山那边寨子的群众心里抵触,协调会不欢而散,工作推进再一次进入了尴尬的局面。
之前也召开过群众会宣传建设饮水工程,项目建设手续也是符合程序的。“做不通思想工作就保障性推进。”突击专班的同志恼火地说着。
这样干,行吗?当然不行,我们的工作就是来帮扶老百姓的,我们初心和使命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反复研究后,再次组织工作队、村两委入户宣传动员。
一天、两天、三天……还是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我也感到着急。马上就是枯水期了,不能如期完成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就不能如期实现脱贫出列,就不能带动群众发展,老百姓就会对我们失去信心。
程华走访群众
怎么办呢?施工机械停了大半月、场地材料也到处损坏,面对着群众的不理解、认识上的误区,多轮的宣传解释好像不起什么作用。傍晚我再次来到了老党员家中,可是还没开口说话就被先制止不说水的事情。走了吧,工作没有撕开口子,徒劳而返,这不是我风格。
既然来了就坐下来,静静地听一听。
“那几年,刚刚承包到户,我们村地处偏远,路都不通,也没有电,村里的小孩基本不能如期去上学,亲戚在坝区和镇上、城里的都会把小孩送到外面去读书,但是多数还是留在家,一般要到10多岁后才送出去读书。”老党员和我诉说着、回忆着。“当时我带着寨里老小架设电杆、到处走村串寨去找材料,要经过邻村的田土,有一家两兄弟死活不同意,后面被迫多绕了几百米,也多费了几十个工,村里才通上电。”说着说着,老党员突然感慨道:“现在他们想喝我们的水,我们肯定也不会同意的。”
不经意间老党员道出了问题所在。
走访老党员
第二天,我驱车再次来到了老党员家,载上他到周边村寨转了一圈,又到县城城市规划馆看了一下。回途中,老党员说到:“想明白了,要发展就不能把你的我的分得太清楚,各管各就不会有发展,我有的你没有,我给你,你有的我没有,你给我,把你的和我的都集中起来,才会有发展”。“这就是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我补充到,再多的话谁也都没说了。临下车时老党员说了声:“你们通知干活的明天开始吧,群众的工作我今晚去做。”埋藏着心里的激动和喜悦,我深深地向老党员鞠了一躬。
就这样,连着山两边的饮水工程顺利推进了。
三个月后的一天,老党员给我打来电话,邀我到他那里去。他说:“水通了,我听到了山那边水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