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花红镇:小捧瓜助推大产业 穷山沟闯出致富路
近年来,好花红镇深入贯彻落实省委提出的“五步工作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八要素”,紧紧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机遇,进一步加大产业革命的力度,深化结构调整,建成了一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特色产业。其中,好花红镇深石山区弄苑-清水-六马-石头关-幺关5个村为主要种植区域的佛手瓜产业带,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技术指导、产销衔接、红利共享等措施,严格落实“七化”标准,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佛手瓜已成为石漠化山区调减玉米的替代产品,佛手瓜产业已成为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一条新路子。
突出党建引领,在“规模化”上下功夫。为促进佛手瓜产业园区发展,以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为纽带,成立“佛手瓜产业联合党支部”,以党支部引领扶贫产业园区,探索“一支部一社两户”的经营发展模式,积极发挥组织发动、对接市场、拓展销售渠道等作用。截至2019年底,该扶贫产业带总面积10000余亩,年产量达4.9万吨,实现产值约5900万元。2020年全镇佛手瓜产业再壮大,新增种植面积2000亩,管护2200亩,书写了规模化种植促群众增收的精彩篇章。
突出技术指导,在“标准化”上下功夫。狠抓“专家、干部、群众”三个群体技术培训无缝对接。充分依托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等技术人力资源优势,通过会议、现场指导等方式,围绕培育园区“技术土专家”和“致富带头人”的重点,做到产业园区内每户均有1人以上熟练掌握佛手瓜种植技术。2016年以来省农委及省农科院专家开展种植养殖业技术指导45次,共培训农民4800余人次。此外,广大种植群众在统一规划、统一物资、统一技术、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技术引领下,进一步提高佛手瓜优质率。
突出生态优势,在“绿色化”上下功夫。打好打活“绿色生态牌”,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以施用农家有机肥和生物防治病虫害为主,确保佛手瓜的优质高产。借助“上海外延蔬菜基地”挂牌的契机,建立全程质量追溯管理体系,配置质量安全监测设备,为打造绿色佛手瓜品牌奠定良好基础。今年8月,省农产品检测中心抽检佛手瓜结果显示,66项农残指标均为零。
突出循环发展,在“立体化”上下功夫。在省农业农村厅及省农科院大力帮扶下,探索形成瓜下套种食用菌、春白菜、秋白菜的“三季四收”产业复合发展模式;结合佛手瓜种植占地面积少的实际,鼓励农户发展瓜下养鸡养蜂,并在园区配套建设5个生猪养殖场;农户可将瓜叶、瓜藤及品相较差的瓜作为畜禽饲料,猪粪、鸡粪又可作为瓜地有机肥,实现产业生态、立体发展。2020年瓜下套种项目扩种至500亩,亩均增加产值10000—12000元。
突出产销衔接,在“市场化”上下功夫。积极对接佛手瓜销售渠道,拓展佛手瓜省内外市场。省内已进驻惠民生鲜、地利生鲜、合力超市等,并销售至农产品集散中心、贵州省监狱系统、希望教育集团下属院校等食堂。省外主要依托对口帮扶项目销往“两广”市场,每月收到省外订单2000吨以上,瓜产高峰期日均10-15辆货车上门拉瓜。全年佛手瓜价格稳定在1.4元/公斤左右,比去年同期上涨0.15-0.2元,园区产值增加900万元以上。
突出龙头带动,在“系列化”上下功夫。为了有效延长佛手瓜产业链条,引入永盛食品、好花红布依创新食品等食品加工企业参与产品研发。当前,除了佛手瓜及佛手瓜尖(龙须菜)等生鲜产品外,佛手瓜面条、佛手瓜榨菜、佛手瓜泡菜、佛手瓜饮料、佛手瓜干片休闲食品等系列产品相继面世,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突出红利共享,在“效益化”上下功夫。着力探索多种方式的利益联结机制,用“分红”促“增收”。一方面,由合作社统购统销,集中管理佛手瓜冷藏库,并从销售总量中每斤提取0.02元,加上冷库租金,70%分给园区建档立卡户,30%作为合作社留存资金。另一方面,涉农整合资金投入项目覆盖区域按土地面积量化定额提成分红,采取“123”分红方式,将提取的资金70%分给园区建档立卡户,30%作为合作社留存资金滚动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坚定发展信念,继续将佛手瓜产业做大、做优、做强。一是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通过引进专业化生鲜流通企业、建设知名电商直采基地等形式,实现高产量和广销售均衡发展。二是进一步推动融合发展。扩大深加工规模,推动佛手瓜附属产品全面向市场供应。整合好花红民族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将佛手瓜产业集聚区建成乡村振兴的先行区、示范区。三是进一步提升群众意识。充分调动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及产业联合党支部党员力量,引导群众注重长远利益,谋好发展之路,促进群众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产业党支部保持高度一致。四是进一步强化品牌创建。抓好绿色标准化生产,引导加大“二品一标”认证力度。坚持举办和参与各类展示展销活动,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宣传推介,着力打造“好花红金瓜”区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