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全国生态日特刊报道惠水
清晨,家住黔南州惠水县涟江河畔的市民龙清推开窗户抬头看,无数飞鸟从河面掠过。“下楼就是涟江公园,散步、锻炼,呼吸的都是新鲜空气。”龙清高兴地表示,这份“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态幸福感,已成为惠水人的日常写照。

推窗见绿、开门见景的惠水城区
2024年,惠水县创新自然资源联动执法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形成监管合力,精准打击违法占耕、占林、占河行为。通过工程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让58.13平方公里曾经伤痕累累的水土流失区域重披绿装,焕发生机。25个困扰河湖健康的“四乱”问题被彻底整治销号,全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高达99.7%,PM2.5等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惠水蓝”成为常态。
生态是发展的根基,惠水以绵延的森林为生态屏障,以蜿蜒的碧水为生命脉络,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植于“好花红”沃土。为了让这方绿色永驻,惠水探索实施河长制,将每一段河的管护责任落实到人;推行“森林卫士”网格化管理,让每一片山林都有守护者。同时,强力推进“蓝天工程”,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替代燃煤锅炉,积极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从源头上削减污染,守护头顶的蓝天白云。

青山绿水下即将成熟的水稻
目之所及,从城市里精心规划布局、功能各异的“绿肺”公园,到乡村中连绵成片的森林、清澈蜿蜒的河流、阡陌纵横的美丽田园,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生态建设项目串联起惠水城乡融合的绿色珠链。
“长牙齿”护资源 “组合拳”优环境
穿行于惠水的青山绿水间,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走进惠水县摆金镇马道村,房前屋后以前常见的乱堆乱放、残垣断壁不见了踪影,过去气味难闻、蚊蝇滋生的旱厕和简易圈舍,被干净卫生的新式厕所和标准化圈舍替代。
环境整治是惠水提升城乡品质的重头戏,并打出了一套有力的“组合拳”。在广袤乡村,一场“两清两改两治理”行动在该县如火如荼开展:全县以雷霆之势清理乱堆乱放与残垣断壁,改造厕所与圈舍,治理污水与垃圾。

整洁干净的乡村环境
“农村环境整治最难的是转变观念、发动群众。光靠干部干,累死也干不完、干不好。”摆金镇马道村党支部书记唐承林对此深有体会。该村探索出“党支部引领+党员干部带动+乡村能人联动+群众广泛参与”模式开展工作,即由党员包片负责,能人带头示范干,让群众从最初的“站着看”,逐渐变成“跟着干”,最终成为“主动干、比着干”。
这不仅是一场物理空间的大扫除,更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革新。2025年,惠水乘势而上,计划再改造农村厕所3000户,这场“厕所革命”和污水垃圾治理战,让困扰当地乡村多年的卫生痛点成为历史,为生态宜居打下坚实基础。
环境整治并非乡村独有。在惠水县城和各镇街,“百日治乱、百日治违、百日强化”“三个百日”专项行动和“文明在行动·满意在惠水”活动持续深化。
如何让来之不易的整治成果长久保持,避免“一阵风”?惠水县芦山镇的回答是——“积分存折”。从美丽庭院加5分到野外用火扣3分,量化管理让文明有了“分值”,更有了价值。积分如一条纽带,巧妙连接起村民的日常行为与集体荣誉,推动居民由“揣手看”向“动手干”转变。同时,芦山镇还设立了“回头看”管护机制,实行领导班子包村、村“两委”干部包组、小组长包片责任制,定期组织各村(社区)开展观摩互学,实行评优红旗流动机制,形成了良好的比学赶超氛围。

涟江河畔休憩的市民
美化家园的热情在乡村同样高涨。在惠水县雅水镇摆亚村,一支志愿者“墙绘小分队”用2000多元购买颜料,利用闲暇时间,将村里一面面曾经斑驳或空白的墙面,变成了一幅幅展现农耕文化、民族风情、田园美景的生动画卷。这些本土气息墙绘,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成为传播文明、凝聚乡愁的独特风景线。
环境的蝶变,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得到全面提升。“环境变好了,感觉整个村子都精神了,有活力了。以前垃圾随手丢,夏天蚊蝇多、气味难闻。现在到处干干净净,房前种上了花草果树,晚饭后在村里散步、聊天,特别舒心、安逸。”惠水县濛江街道涟江村村民杨勇良感慨地说。
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投资目光,良好的生态环境、整洁的村容村貌、文明的乡风民风,成为惠水招商引资、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人才返乡的招牌。
一江碧水生金 特色产业兴旺
涟江,惠水的母亲河,它的健康与活力,是这片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命脉。
日前,走进惠水县好花红镇小龙村嘉其水产养殖基地,只见10多个依地势而建、大小不一的水泥鱼池排列有序。清澈湍急的水流从进水口源源不断地注入池中,大小不一的鲟鱼在活水里欢快游弋,划出道道水痕。
“鲟鱼是‘娇贵客’,对水温、水质要求极高,”该基地负责人张翠兰指着水流介绍,“水温低于10摄氏度就不爱进食,高于23摄氏度容易生病甚至死亡。多亏了上游的河头水库这一饮用水水源地提供的优质活水,让水产养殖基地的常年水温稳定在12摄氏度到23摄氏度之间,简直就是鲟鱼生长的天然福地。”

活水里游弋的鲟鱼
近年来,惠水县将守护涟江的清水碧波摆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打出了一套强有力的综合治理“组合拳”: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三线”管控;建立完善的跨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执法与信息共享机制;常态化开展“守护涟江”等专项执法行动,对非法排污、非法捕捞、非法采砂等生态违法行为坚持“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在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关键环节,惠水县设计的处理能力可观的百鸟河污水处理厂建设正稳步推进,全县已建成投运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共13座,显著提升了城镇污水的收集处理率。同时,启动建设全县域建筑垃圾消纳场,规范处置城市垃圾。全面推进涟江大坝北部区域、燕子洞风景名胜区等重点区域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因地制宜采取集中式或分散式处理模式,力求从末端截断污染源,不让污水流入涟江。
惠水县涟江流域的综合治理实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激活了沿岸广袤土地的生产潜力和产业价值,清晰地铺就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产业振兴之路。
在涟江街道大坡村,涟江河绕村而过,宛如玉带镶嵌。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优良水土,村里大力发展“稻”经济。全面推广“机育秧、机插秧、机防、机收、机耕”全程机械化种植模式,还建起了375亩优质特色稻米种植示范基地。紫米、黑糯米、红米、绿米、香米,五彩斑斓的稻穗在阳光下摇曳。这些特色米因口感独特醇香,身价远高于普通大米。
涟江河所滋养的,远不止鲟鱼与五彩稻米,沿河布局的绿色蔬菜基地同样受益于优质的水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长出的瓜果蔬菜品质上乘。可以说,清澈的水源、健康的土壤、良好的生态,从源头上保障了“涟江牌”农产品的优异品质。
点绿成金 铺就富民路
8月11日,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惠水县好花红镇百鸟河村茂密的林冠,洒在郁郁葱葱的林下药材上时,就近务工的村民们已踏着露珠,走向这片充满希望的“绿色银行”。
在这片占地200亩的林下经济高标准示范园里,贵州蒙氏苗瑶中药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蒙朝磊正在林间忙碌着,他自豪地表示,“绿水青山里藏着真正的‘金矿’。我们搞仿野生种植,就是让药材回归山林本性。今年仅仅是这个基地,预计就能带动周边120多户村民增收,支付的劳务费用超过360万元。”

林下中药材
贵州蒙氏苗瑶中药材(集团)有限公司依托惠水得天独厚的森林生态资源,严格按照中药材GAP标准,打造仿野生种植基地。茂密的林木为喜阴的药材遮挡了烈日直射,涵养了水土,营造出接近野生的生长环境,从而保证了药材的品质。该公司规划未来将带动群众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7500余亩,预计可累计解决当地百姓务工40万人次,带动超过2000户家庭实现稳定增收,整个项目完成后支付的劳务费用总额将突破5000万元。
“我们公司拥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团队和丰富的林下种植经验,目前种植及合作共建林下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3个,与数十家国内知名药企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年销售中药材干品2000余吨、鲜品8000余吨。”蒙朝磊信心满满地说,“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市场渠道,为我们打造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提供了坚实保障。”
为了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富民动能,惠水县探索出“县平台公司+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创新模式,即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受益。贵州蒙氏苗瑶中药材(集团)有限公司统一提供种育苗、全程进行技术护航,农户务工按时薪10元计酬。药材采收后,各方按“7:2:1”的比例共享红利:企业获得70%作为投入回报和持续发展资金,合作社分得20%用于自身运转和扩大服务能力,村集体获得10%用于发展公益事业和村内建设。
同时,针对有土地、有意愿自种药材的农户,该公司推出了“订单农业”模式:签订订单式回收合同,农户前期只需支付部分种苗款,尾款待药材收购时再行抵扣。该公司还指派技术员定期上门,提供“手把手”田间管理指导,让农户种得安心、管得放心、卖得称心。
这片生机勃勃的林下“绿色银行”,正通过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将生态财富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村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而惠水的生态馈赠不止于草木,在濛江街道山后村,数千羽“跑山鸡”在松林间健步如飞,啄食青草昆虫。养殖户黄永政一边抓起一把玉米撒向鸡群,一边表示:“这些‘跑山鸡’喝山泉、吃五谷、满山跑,养足150天以上才出栏,肉质紧实不愁卖。”

林下鸡
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山后村规模化发展生态养殖,线上线下销路畅通,让林间散养的“原生态”标签,成为村民增收的招牌。
好生态是产业发展的“绿色资本”,而创新机制则是激活这片资本的“金钥匙”。惠水县林业局工作人员何明芳介绍,截至2025年二季度,全县林下经济经营面积已达38.21万亩,全产业链产值突破7.4亿元。
通过“国储林+”战略整合林地资源,从百鸟河的中药材到山后村的“跑山鸡”,惠水县通过实施“国储林+”战略,有效整合林地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有实力的经营主体,让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森林康养旅游等多元业态呈现全面开花、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