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三五” 喜迎党代会】笃行铸辉煌 奋楫再起航——惠水县“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蜿蜒的涟江河穿惠水城而过,静谧而悠长,见证着涟江大地上的辉煌巨变。“十三五”时期,惠水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州委决策部署,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努力克服不利因素影响,推动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县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谱写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巩固成果 推进乡村振兴展作为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庄严宣告,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撕掉了中国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涟江大地上,困扰惠水千百年的绝对贫困也成为历史。“十三五”时期,惠水县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弘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全力攻坚,全县20499户82568名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13个贫困乡镇108个贫困村全部摘帽出列,顺利通过2019年度全省同步小康创建达标验收,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提前两年率先完成4206户17670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三”机制等经验,被央视《将改革进行到底》《决战脱贫看今朝》等大型政论片宣传报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贵州的实践”专题宣介会走进惠水,开创了建党以来首次全球直播地方党委常委会的先河,向世界展示了脱贫攻坚的巨大成效和制度自信。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惠水县继续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用好脱贫摘帽5年过渡期政策,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努力在巩固脱贫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上展现新作为。
产业增效 高质量发展活力迸发
“十三五”期间,惠水坚持以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为主抓手,突出开展项目入规入统、项目谋划建设、项目争资融资。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70.7亿元提高到2020年139.2亿元,年均增长10.7%,经济发展综合测评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二方阵前列。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惠水县按照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的指导要求,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农业经济稳步提升。惠水县积极发挥惠水作为黔中经济区“米袋子、菜篮子、花园子”的优势,谋划实施“221111”和“一村一场一园一社”产业发展工程,建成省级高效农业园区4个,3个州级高效农业园区,佛手瓜等产业形成千亩村万亩片发展态势,连片种植达到5.2万亩,被列入全省蔬菜产业第8个优势单品,并成为“上海市蔬菜外延保供基地”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农产品加工转换率达56.6%,农业总产值达52.2亿元,年均增长6.3%。新型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8.5亿元增加至59.6亿元,年均增长15.9%,市场主体和纳税主体总数位居全州前列。
工业转型持续加快。围绕推进实体经济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惠水县以县经开区为依托,聚焦重点产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税收倍增计划,做大做强先进装备制造、生态特色食品两大首位产业,壮大新型建材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等新兴战略产业。新型建材、特色轻工、大健康医药等五大优势产业体系不断健全,先进装备制造、生态特色食品等优势产业体系不断健全,走在全省前列。
大数据产业取得重大突破。“十三五”时期,惠水大力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围绕建设大数据产业聚集区,创新打造百鸟河数字小镇,招引培育大数据企业87家,连续4年举办大数据论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值连续四年稳居全州第一、全省前列,荣获“全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示范基地”“全省平台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等称号。新型服务业快速发展,建成天亿国际、五洲国际等综合性商贸城,市场主体和纳税主体总数位居全州前列。
统筹城乡 涟江大地焕新颜
“没有修路之前,很多产业都发展不起来。即便是种出来的一些瓜果蔬菜粮食,也要靠肩挑背驮走路到外面去售卖,非常不方便!”这是以前惠水很多地方的真实写照。五年来,惠水大力实施“六网会战”,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3430公里,农村公路、农村公交行政村全覆盖,高速通车里程达133公里,银百、惠兴、都香高速在县城交汇,成为贵阳都市圈南部陆路重要交通枢纽。水利、电力、4G网络等全面提升完善,群众关心的“水电路讯房”得到巨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品质显著提升。
城镇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漫步在惠水县城,干净整洁、绿树成荫、功能完善、秩序文明,应该是这个城市给予生活在惠水的每个人的总体感受。城市公园错落分布,城镇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城在景中不再是规划,而是惠水城的面貌。通过扎实开展城镇环境治理“三个百日”专项行动,推动“城区变景区”,城乡环境治理成效明显,城市规模和功能不断拓展完善,城区面积扩至2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9.4%。好花红、摆金、芦山等特色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涟江大地更加美丽。实施生态保护和修护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扎实推进国家储备林、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矿山恢复等生态项目建设。建成一批县乡污水处理重点工程,涟江流域保护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列入全省第一批水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成功推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涟江流域保护条例》颁布施行,完成石漠化治理89.3平方公里,建设营造林抚育林2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1.9%,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8%以上,先后荣获“中国绿色发展城市”“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等称号。
深化改革 注入强劲发展动力
惠水积极一体化推进中央、省州重点改革事项56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提升基层科协组织力“3+1”工作、农村综合水价改革等成效突显,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医疗、户籍制度等改革落实有力。完成新一轮党政机构改革,机构职能更加优化。扎实推进经开区市场化和去行政化改革,明晰服务职能,剥离行政职能和社会职能,推动园区企业化实体化运营。首创“五级房长制”,破解城乡自建房“建管批”缺位难题。创新实施“四化”建设和高质量考核“4+1”工作调度机制,打造高效组织运营体系。探索形成了集易地扶贫搬迁生计保障“五个三”机制、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 机制、易地扶贫移民新型社区管理“四共”机制(移民社区治理体系共建、社会治安共治、社区事务共管、治理成果共享)为一体的易地扶贫搬迁惠水样本。探索实践“一村一场一园一社”产业扶贫机制,创新走出了扶贫产业新路子,形成了“221111”产业扶贫大格局。探索形成了“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城教互动”的教育扶贫惠水经验。率先建成“全省首个县级大数据聚集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值连续四年稳居全州第一。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78.2%。东西部协作全面加强,刺柠吉总部等12个东部项目落户惠水。产业大招商成果丰硕,引进投资企业181家。融贵阳发展步伐加快,成功纳入贵阳都市区范围。
民生改善 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满满
“十三五”期间,惠水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人民至上,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让老百姓钱袋子越来越鼓,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保障有力,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教育保障政策全面落实,建成了完善的教育体系,全面消除因贫辍学、因学返贫等现象,有效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引进并成功转设贵州黔南经济学院、贵州黔南科技学院,提前两年实现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国民教育体系,创造了惠水教育的“黄金十年”。
公共卫生事业全面提升。加强公立医院改革,县医院、县中医院通过“二甲”等级评估,三级综合医院加快建设。抓好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和村卫生室建设,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优化医疗服务机构布局,医疗保障政策全面落实,建成农村远程诊疗系统,基本达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扎实开展疫情常态化防控和疫苗接种工作,构筑全民免疫屏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有效巩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惠水全民健身中心建成开放,成功承办全国毽球锦标赛、全国藤球锦标赛、黔南州首届山地户外运动大会、黔南州第六届运动会等赛事。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端午龙舟赛已成为惠水体育文化品牌,藤球、毽球等体育事业发展和赛事品牌发展已经逐步成为新的惠水体育名片。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村级文化服务阵地等全覆盖,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枫香染”“苗族银饰刺绣”等成为群众增收的门路。民族团结和睦,共同繁荣发展,被国家民委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好花红镇、好花红村分别列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示范村。好花红村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站在“十四五”的起点,惠水县将接续奋斗,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开创美好明天、书写壮丽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