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新区
宜居新区
生态新区
文化新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部门动态

县管国有企业风险隐患与应对对策

发布时间:2025-10-24 15:40:04 文章字号:[] 视力保护色:

县管国有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城市房地产开发、地方政府债务化解、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职能。近期,我局在对某县管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发现,企业存在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资产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一、审计发现的突出风险隐患

(一)内部控制执行不力,“破窗效应”隐患需警惕

审计发现,该企业及其下属子公司财务管理混乱,普遍存在虚开发票套取资金或报销费用、落实“过紧日子”不到位的问题。部分报销事项的发票内容与实际经济活动不符,违规用于购买接待用酒、加班吃宵夜等。此类行为不仅直接造成企业资金流失、会计信息失真,更严重的是侵蚀了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威性与有效性,易产生“破窗效应”,可能诱发更多、更广泛的违规行为,导致内控体系形同虚设。

(二)资产运营管理粗放,“沉睡资产”效益亟待挖掘

在企业资产收益审计中,发现企业名下部分门面租金和公务用车、出租车租赁费用长期处于应收未收状态。由于租赁合同执行不严格、租金催收措施乏力,导致本应形成的稳定现金流未能及时转化为实际收入。这不仅体现了资产管理环节的责任缺失,也暴露出应收账款管理机制的薄弱,国有资产权益存在重大风险隐患。

(三)股东权责履行不到位,“被动审批”潜藏决策风险

审计发现,该企业对控股子公司的管控存在明显薄弱环节。在某项对外支付服务费的审批中,合作方尚未按合同约定完成核心服务内容,母公司审批流程却“一路绿灯”,同意支付款项。此举不仅使企业面临直接的资金损失风险,更深层次地反映出作为控股股东,在履行投后管理职责上存在缺位,对参控股企业的监督制约机制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积累了重大的决策风险。

二、问题根源深度剖析

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企业管理层责任意识不强,财经纪律意识淡薄,履行监管职责不力。

一是合规意识与制度执行力不足。部分员工乃至管理人员对财经法纪缺乏敬畏之心,在实际工作中为图方便而打折执行、变通处理,使得内控制度执行力大打折扣。

二是过程管理与责任担当缺失。尤其在租金催收、合同履约等持续性管理工作中,因涉及业务关联、资金往来等因素,未能有效履行管理职责,存在不愿碰硬、不敢较真的情况。

三是治理机制与穿透监管不健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多停留在财务报表层面,未能实现对子公司重大经营决策、关键业务环节的有效参与和实质性“穿透式”监管,导致股东权利行使虚化。

三、应对对策

基于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根源分析,为加强县管国有企业风险防控,提出以下应对对策:

(一)筑牢内控“防火墙”,强化制度刚性约束

企业应组织开展财经纪律与内控制度的专项培训与全面自查,尤其要重点整治票据报销等关键环节的乱象。必须严格落实“谁审批、谁负责”的责任追究机制,通过严肃问责使内控制度真正“长牙带电”,树立不可逾越的规矩意识。

(二)盘活“沉睡资产”,力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建立覆盖“资产明细-租赁合同-租金收缴”全链条的一体化动态管理台账,明确资产管理员职责,确保租金及时、足额催收到位。同时,应积极探索并推行公开、公平、透明的市场化招租模式,努力提升资产运营效率和收益水平。

(三)握紧“股东权杖”,实施精准穿透监管

母公司应建立健全对派驻子公司董事、监事等人员的管理与考核机制,确保其能够切实代表股东利益履行职责。对于子公司的重大合同签订、大额资金支付等关键事项,必须建立并严格执行“事前审核论证、事中动态监控、事后绩效评估”的全链条监管机制。特别是在资金支付环节,必须将其与合同约定的履约进度和成果严格挂钩,坚决杜绝“重审批、轻管理”乃至“只批不管”的现象。

县管国有企业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其规范、健康、高效运营至关重要。本次审计揭示的问题为县管企业敲响了警钟,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强常态化监管,各企业应以案为鉴,主动开展对照检查和自我剖析,切实把强化内部控制、防范运营风险、促进规范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唯有如此,才能筑牢发展根基,实现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信息

政务微博

政务微信